阿司匹林的作品集 - 历史小说 - 大明嫡长子在线阅读 - 大明嫡长子 第126节

大明嫡长子 第126节

    除了医学宫,王鏊担任院长的往圣学院也是经常挤满了一屋,随着时间延长,渐渐的开始会有定期的文会,专门就‘经世致用’这套学说进行系统性的辩论。

    朱厚照要的就是这个慢慢散出去的影响。

    至于军学院,则安静许多,反正就是那三十人的事。

    王守仁去拜见王鏊的时候,王鏊正在和张天瑞商量事情。稍微等了一会儿之后他才进去。

    王鏊也是许久没见他了,见面就道:“说起来,最近因为太过忙碌,还未向你道贺。你当初说过,令尊阻拦你过甚,其缘由便是因为科举。这下好了,总算得偿所愿。”

    王守仁在王鏊面前还是会谦虚一些,他行了个大礼:“是晚辈不对,弘治十一年,晚辈在甘肃得守溪先生教导,还未来得及言谢呢。”

    “与我就不必如此客气了,”王鏊问道:“怎么了?今日来此是有什么事?”

    当然是有事才来。

    王守仁很是正式的问了一句,“守溪先生,当日在甘肃,张坋、朱明志所行之事守溪先生还记得么?”

    “怎么忽然提起那两人?”

    “太祖皇帝当年设卫所制,军卒闲时种地,垦荒屯田,如此不费银而养百万军。而如今呢?就如那甘肃镇,边军战力之弱、军卒生活之苦已是难以想象,卫所制怕是名不副实了。”

    王鏊脸色一变,

    他是万没想到王守仁跑到他这里说出这一番话。

    “伯安(王守仁字)慎言。”

    “不,守溪先生,我知道自己在说什么。”王守仁拱手向皇宫的方向作揖,“殿下因知道下官喜好兵事,所以中进士后,特调下官观政兵部,而后又授兵部主事,几个月来,兵部整军大有成效,甲级八卫每日操练,假以时日必为一支虎军。可边军呢?边军怎么办?”

    “殿下赐予下官厚恩,自然是要下官操心国事,以为效用。可自四月以来,下官每日去兵部当值,进了出、出了进,如今尚无只言片语献于殿下。下官心中实在难安。”

    “因而便想到当初在西北之经历,边军之弱,在于士兵生活困苦,生活困苦在于无田,无田则因军官欺占普通士兵之田。”

    王鏊听明白了,

    王守仁是立功心切,在兵部晃悠了三个月,心里有些急了。说起来他二十七岁,年轻、又刚中进士、去年还在甘肃立了功,所以难免急切了些。

    能发现那些问题,也算是他眼光独到。

    敢写出来、说出来,更说明他秉公无私、勇气可嘉。

    但王鏊还是伸手阻止,“伯安,你不必说了。我与你父亲实庵先生有同僚之谊,与你也有数月之交。你自称晚辈,若真的将我视为长辈,就听我一句,此疏万不能上!”

    王鏊这个话让王守仁万分不解。

    “为何?当初在甘肃,我与守溪先生共同对敌,对付的就是张坋、朱明志这样占士兵之田的贪渎之人。张坋被捕之后还叫嚣,天下不独他一人这样做,为何就只抓他!现在听守溪先生这样的话,下官更加不解了,难道就真的只能抓张坋?是因为那些人太多了吗?可如今殿下监国,杀贪官、惩外戚,只要是侵夺民田的,全都处置了。为何不能将军屯也翻出来整顿?”

    “伯安。”王鏊叹了一声气,“你说的那些事,你以为殿下不知道吗?”

    王守仁瞳孔更加瞪得大,“守溪先生……这是何意?”

    “军屯之事涉及太广,这可不像齐宽案、绝非办一个按察使那么简单。你现在将这个疏递了上去,殿下该如何处置你想过没有?”

    “自然是丈量田亩、清查军屯,重新恢复卫所制。”

    “哪里那么简单?”王鏊真要给他上上政治课,“你既然是要报殿下知遇之恩,那么在行事的时候就要替殿下着想。你现在这个疏递上去,殿下绝不会照此办理,而且还会引得边军震动,使殿下难以妥善处置。真到那个时候,为了平息边军的非议,你王伯安就要大祸临头了!”

    王守仁有些不信,皇太子如今所展现的是什么气象?

    岂会因为一点困难就放着正确的事情不去做。

    最主要的是他不愿意放弃,辛苦了三个月,茶不思饭不想的、天天就琢磨这事儿,终于给琢磨出来了,然后就说算了?

    而且如果证明他讲的有问题、或者解决的办法不对那便也认了。

    自己学艺不精,回家再治学呗。

    结果说了半天,这是……确有其事啊!所以明明是正确的!

    “多谢守溪先生。但范文正公曾言,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伯安得殿下之恩遇,擢为兵部主事。若是因害怕自己之祸而偷滑躲避,想来将来也就没什么大出息了。守溪先生想看到的难道是那样的王守仁吗?”

    “这……”王鏊也是有文人傲骨的,王守仁这一番话还真叫他有些不知道说什么好。

    是啊,如果王守仁害怕灾祸而不向上直言,往后又有什么价值呢?

    “不对,不对。”王鏊还是要阻止他,“你这是给殿下添麻烦。伯安你听我一句劝,且等上几年,这件事一定会有一个结果的。”

    王守仁就问:“那么是几年?”

    王鏊想了一下这事得巨大难度,“十年八年总归是要的。”

    “十年八年?那样来不及的!鞑靼人在达延汗的率领下每日都更加强大,十年后军屯形势更加恶化,边军战力更加孱弱,到时候如何等挡得住鞑靼大军?”

    说着,王守仁也就不听劝了。

    他不能在兵部就这么晃下去。

    王鏊拦也拦不住,最终叹息一声,“……也许是去年到了甘肃,便立下了智擒张坋的功劳。所以性子更加急了。”

    人各有命,命岂可违啊?

    回到家中的王守仁独坐书房,三日不曾出门。最早他曾想向皇太子谏言‘行法以振威’、‘严守以乘弊’等策略,但西北之行让他明白,边军的羸弱最根本的就是在于屯田被破坏。

    弘治十二年七月二十二日,兵部主事王守仁上《请查军屯疏》,疏中直言:

    将官推举、多以贿通,一握兵权,如获至宝,既求偿债,又欲肥家,役军多至千人,侵屯动以万计,扣克赏赐,以贿权贵如此也……十月风霜,士甲无绡,妻居无煤,幼儿裸体……

    此疏一上,不仅是朝堂,也在边军之中激起千层浪,

    站在边军的角度上想一想,皇太子都干过什么?

    齐宽这样的大臣侵夺民田被拿下,岐王、雍王这样的藩王奏乞田亩被拒绝,还有一众外戚清退田亩。

    现在轮到他们了?这个时候看的就是太子的态度,如果太子默许,那么事儿就大了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朝中大臣也大多不同意,刘健、李东阳、谢迁等人全部反对,军屯和其他的性质都不同,军屯涉及到边军众多将领,鞑靼人又在北方虎视眈眈,这个时候怎么能做这些事?

    朱厚照将王守仁的《请查军屯疏》放在怀里揣了三日,读了又读,其中那句‘十月风霜,士甲无绡,妻居无煤,幼儿裸体’,让他心痛莫名。

    但最后还是下了一道旨意:谪贬兵部主事王守仁至贵州龙场,担任龙场驿栈驿丞一职。

    王守仁接到旨意的时候人都有些懵了,整个人的世界观受到冲击,因为在他的印象中,太子殿下绝不是昏聩之人,他的奏疏直言各地卫所弊病,那里面的土地兼并更加疯狂和严重,最后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?

    第一百四十五章 初议马政(一)

    王守仁不理解自己上疏陈边备弊病错在了什么地方。他甚至怀疑过,这个旨意到底是不是太子殿下发出来的。

    但不管如何,用了印的圣旨不是假的,除了收拾细软往贵州去以外,他没有别的选择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再去找王鏊?

    他有点觉得不是滋味,于是他决定先绕道山东,去拜访一下自己那位还任着山东布政使的父亲王华。

    家人是最后的港湾。这样朴素的话语从来不假。一个男人满怀激情的时候忽然遭受这样的冷遇与挫折,除了家里,他还会想要去哪里?

    八月的京师酷暑难耐,王守仁决定先坐船前往通州,而在这条船上,他碰上一个人,一个和他一样的乙未科进士。

    因为外面热,没有人喜欢在甲板上待着,于是在船篷内,此人就这样到王守仁的面前坐下,像个自来熟一样,抬手即称:“想必,这位便是请查军屯的王伯安王兄了。”

    王守仁打眼一看,有些觉得很怪异,因为这家伙膀大腰圆,伸出来的手指都比常人要粗壮不少。看着像个武人。

    可偏偏一身文人服侍,动作、言谈都是士子的派头。

    且他既然说出请查军屯四个字,想必也是在京中为官的了。

    “……正是在下,不知,是哪位同僚?”

    “在下伍文定,和王兄一样,是乙未恩科的进士。”

    王守仁听到这里,心里便认真对待起来,虽然他因为自己的遭遇打不起精神头,但碰上一个进士,该给的尊重还是要给的。

    所以抬手作揖,“原来是同科,请伍兄见谅。对了,伍兄这是……?”

    “喔。”伍文定继续抬着粗壮的胳膊,“在下被委任常州推官一职,本该在四月时就赴任,不过当时在下不幸病了一场,耽搁了些时日,眼下虽还未痊愈,但圣命在身,实在是不敢再拖了。”

    王守仁看他的强壮威武、又精气充足得样子,心中泛起嘀咕:你这还叫没痊愈?

    但这份疑虑显然比不过他心中缓缓升起的更大失望,

    恩科之后授常州推官(推官:府一级所设,正七品,相当于法院院长),就说明伍文定在科举的排名在自己之后。

    毕竟到六部任职和跑到常州去当个推官,那还是不一样的。

    然而讽刺的时候,不过三个月的时间,两个人一同出京,情势又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了。

    “伯安兄的《请查军屯疏》,伍某也看了。伯安兄舍生取义、为国献策,请受伍某一礼。”伍文定看着是个‘粗人’,但行事还真的挺‘文人’。

    按官职,人家现在是大的。

    所以王守仁不敢托大,连忙说:“不敢。不过王某也不是请查军屯的王伯安了,而是龙场驿丞王伯安。”

    这话带着些自嘲。

    “王兄何必妄自菲薄?”伍文定鼓励道:“当今太子是圣君之气象,想来过后不久,殿下就会想起这份《请查军屯疏》。”

    这是安慰的人话,人家随便说,自己随便听。

    “便借伍兄吉言了。”

    这次王、伍相会并没有什么波澜因此而起,只不过两人也算因此相识。

    王守仁到了山东之后,本想着父亲总该要安慰他一下,

    毕竟一个新科的进士,搞去当驿丞,整个大明朝他还是头一个。

    但没想到布政使衙门的大门他也没能进!

    烈日当空,王守仁站在门外彻底的迷失了。

    这又是为什么啊!

    委屈,真是说不出的委屈。

    在殿下那里、王鏊那里,有了委屈他就只能自己忍下。但到了父亲这里,他便实在是忍不住。

    王华不见他,他就站在门外。

    日头晒得看门的守卫都躲到了门檐下的阴凉处,便是街上的狗也知道躲在树下一遍又一遍的吐着舌头。

    这布政使衙门的门前空地上,却站了一个年轻人,动也不动。

    街上人虽然少,但时间一久百姓来来往往的见到的多了,自然会有非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