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司匹林的作品集 - 历史小说 - 重生于康熙末年在线阅读 - 第2214章

第2214章

    十六阿哥听曹颙这般分说,生出几分希望,巴巴的看着他,道:“真的?”

    曹颙想了想自己所知的历史,按照过去的历史,四阿哥是发泄怨气了,也只是发泄在八阿哥与九阿哥身上,其他皇子阿哥好像并不相干;现下八阿哥早薨,没机会在四阿哥上台后掣肘,九阿哥的命运也成了不可预测,十五阿哥的分量,还敌不过九阿哥。

    第0997章 宫辛(上)

    就在六部九卿沸沸扬扬,议论新皇即将登基事宜时,曹颙忙的脚打后脑勺。

    除了一日三遍哭灵,次次不能拉外,其他的功夫他就被拴在户部衙门。

    户部两个尚书,满尚书孙渣齐本就是不当用的,如今又去署理工部,安排皇陵修缮之事,顾不得户部这头;汉尚书田从典的病本养的差不多,不过到底是古稀之年,这几日国丧折腾下来,已经是气喘吁吁、咳个不停,每日里勉力支撑。

    四个侍郎,有一位上个月因办差不利,降三级调用,新人选还没补来。

    因此,曹颙不仅要料理自己名下的差事,还要同其他两位侍郎分担旁的差事。

    这还不算,既是国丧,这花费银子的地方就海了去了。

    丧宴,停灵,皇陵修缮。从京城到皇陵之间的道路也要修整;新皇登基,各项事宜;还有慈宁宫修缮,大行皇帝妃嫔移宫,林林总总,处处都要使银子。

    户部早已寅支卯粮,就是上月曹颙帮十七阿哥挤出来的十几万两银子都不容易,如今更是显得吃力。

    曹颙他们这三个侍郎,每次里恨不得扒拉算盘子,从各处找节余。

    哪里是那么容易的?真有点应了那句老话,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。

    最后还是户部以“借”的名义,从内务府银库支了五十万两、从内务府银行支了五十万两,合计一百万,用来应付眼前开销。

    就在户部众人的忙忙碌碌中,礼部颁布了大行皇帝遗诏,议定新皇登基日期,就在本月二十。

    曹颙忙着银钱之事,也留心着宫里的动静。

    虽说这几日,不过是临祭时见一见四阿哥的背影,但是对新皇的“孝道”,曹颙也有所耳闻。

    每日五次哭灵不说,他还早晚到永和宫给太后请安。另外,在大行皇帝的后事上,他更像是寻常人家的“孝子”,处处以“孝道”为先。

    中间还夹杂着不肯吃饭啊,几位内阁大学士,内大臣如何数次进言什么的。

    听得曹颙直瞪眼,他实没想到四阿哥能做到这个地步。

    那可是端着架子被称呼“冷面王”的四阿哥,怎么变得这样感性起来?

    不敢深思,深思令人心惊。

    曹颙决定尽好自己本分,不去想那些没用的。

    户部空糜是大事,没有银子,就没有倚仗,许多朝廷大事就要耽搁。四阿哥执掌户部多年,当晓得钱粮的重要。

    但是即便他心中有新政,登基伊始,定也不敢妄动。最快的法子,就是以追讨户部亏空的名义,抄家充国库。

    李家……何时被抄家……

    想到李氏,曹颙心里有些沉重。

    李氏虽不是李家骨肉,但是以李家女的身份养在李家,同恒生现下的处境有异曲同工之意。

    早年曹颙只是嫌李家麻烦,还有些不能理解李氏对李家的亲近,恨不得让母亲同他们断的干干净净才好,甚至还以自己的安危与曹家的名声相逼,现下看来对母亲来说过于残忍。

    等到李家落难,李氏怕是也要受重创。

    不是曹颙冷血,他现下倒是盼着四阿哥赶紧登基,将李家处理了。省得这些拖着,让人心焦。

    等处理完毕,曹颙能帮一把的,自会帮一把,好使得母亲安心。

    他正想着,就听有人道:“大人……”

    曹颙听了,抬起头上,却是看到一个熟人。

    李卫来了,瞧着他手中捧着的账册,曹颙道:“银子入库了?”

    这银子,是就是前面所提的那一百万两“借银”。

    “回大人的话,都入库了,不过内务府那边等着催户部官押,说是之前的手续有些不足,请户部再出据一份好备档。卑职做不得主,特来请几位大人做主示下。”李卫躬身道。

    曹颙听闻,心里明白,所谓“手续不足”,不过是托辞,怕户部这边扯皮是真。

    内务府银库的银子还好,是皇帝私库,户部这边再没有银子,也会挤挤还上;内务府银行那五十万,却是没谱。

    但是户部要是开了这个头,拖欠内务府银行的银子,那京城其他衙门还能放过银行?

    内务府银行,以后怕就要成为朝廷的“提款机”。

    内务府那边要的,应是户部准确的还款日期。

    毕竟这次“借银”,是为操办国丧事宜,内务府那边没有说“不”的权利。

    这衙门是铁打的营盘、流水的兵,就算现下他们这几个堂官都出据公文,言及户部何时能还上这笔银子,又如何?这是公事,户部要是能没银子,内务府能怎么着?

    “田大人在,稍后还是听听老大人的意思。”曹颙想了想,说道。

    虽说内务府那边,不管是十六阿哥,还是伊都立、董殿邦,都是曹颙的熟人,但是曹颙也没有公私不分的去就此事指手画脚。

    李卫应了一声,没有立时就走。因为曹颙方才话中提及“稍后”,想必是有话吩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