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司匹林的作品集 - 都市小说 - 仕途无悔在线阅读 - 第五十二章,家的温馨

第五十二章,家的温馨

    韶宏伟回到位于县城的家时,已经是晚上八点钟了。

    韶家所在的县府家属宿舍,位于县政府后身,与县府隔街相望。

    五栋七层红砖洋灰楼组成的小区,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建筑。九十年代房改后,在县文化馆工作的父亲韶国权,为迎娶母亲张金花在此购置了一个两室一厅的二手房。

    韶宏伟在县一中上初中的时候,类似的建筑,还是县里的主要风景。

    不远处多座拔地而起的高层居民小区,是近十年来的杰作。

    由于韶宏伟回来的晚,本来不大的小区院子里,已经没有空余的车位。只好把车子停在外围的马路边。

    这个时间,类似的传统小区,风景都是一样的。

    仲秋的夜晚,气候宜人,人们多不愿意饭后呆在家里。

    三三两两的人,有的外出散步,有的在庭院里一边与左邻右舍说着闲话,一边遛娃、遛狗。

    靠近东侧的小广场,健身器械上满是消食健身的老人。

    庭院里,荡漾着大小孩童们奔跑打闹的嬉笑声。

    韶宏伟一边走,一边与相熟的邻居打着招呼。

    有两个县府的同事,见了他,似乎愣了一下,想和他说点什么。见韶宏伟没有停下脚步的意思,就算了。

    韶宏伟知道他们想聊什么。

    无非是善意地打听一下关于自己的处分到底是怎么回事,顺便抱怨一下处分的不公,亦或表示一下廉价的同情。

    对这种毫无意义的闲聊,韶宏伟觉得无趣,也不需要。

    虽然庭院里的人,不再像当年自己做韩书记大秘时,对他那么热情和尊敬,但韶宏伟觉得这很正常。

    他记得韩书记在时,经常告诫他的那句话:势利是人的本性,如果有人不势利,就离圣人不远了。

    但很显然,现在这世道,圣人早就不吃香了。

    物欲横流,一切都看孔方兄。

    即使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,可看着网络上活得比自己还滋润的人遍地都是,人们哪有心思听你瞎扯什么情操和道德。

    正因为此,见怪不怪的韶宏伟,正值被处分的落魄时节,自然更加快了脚步。

    一进楼道,就听见从三楼韶家的门缝里,流淌出悠扬的二胡声。

    韶宏伟听了几个音符,就知道那是父亲喜欢的二胡名曲之一《良宵》。

    每当节日或者遇到高兴的时候,韶国权都会拉上此曲。

    曲子里的抒情、清新、明快,给人以怡然自得之感。时而流畅、浑厚如歌,时而明亮,激情有力,时而昂扬、华彩多姿的曲调,最适合传递欢乐的情绪。

    刚才在镇政府边上的打字复印社,韶宏伟给家里打了个电话,告诉母亲晚饭回家吃。

    似乎已经准备开饭的张金花,一听这个消息,欢快地叫道:

    “老头子,先不用往外端了,儿子说回来吃晚饭,快把冰箱里的排骨拿出来。”

    显然,两人本已做好了两人的饭菜,听说儿子要回来,必须重新考虑晚餐的菜单了。

    门洞里的韶宏伟微微一笑。知道这曲子,一定是父亲得知自己回来,兴之所至而奏。

    做为县文化馆的副馆长,经常组织群众性文艺活动,带着文艺团休去外县、市交流,又常到各乡镇和社区表演。除了这些本职工作,韶国权在民族器乐、民歌、山歌等民间艺术上,造诣颇深。

    尤其是拉的一手好二胡,曾经在东河省的汇报演出中,拿过一等奖。这也是他得以成为副馆长的资本。

    有了这一绝活,隔三差五,韶国权情绪上来了,都会在家里来上一曲。

    所以,韶家家庭的艺术气氛和业余生活,质量还是相当高的。

    在韶宏伟很小的时候,韶国权就开始培养他在器乐方面的兴趣,希望孩子能在音乐方面有所发展。但韶宏伟小的时候只是觉得好玩,往往学上几天就腻歪了,不肯用功。

    韶国权见儿子不是那块料,也不再勉强。

    耳濡目染,韶宏伟对音乐倒有了几分鉴赏能力。包括在他的车里,经常车一开动,就开始萦绕着旋律。

    伴着轻盈柔和、洒脱自如的旋律,韶宏伟拾阶而上。

    到了自家门口,一股浓浓的葱花炝锅的香味,扑鼻而来。

    这香味是韶家特有的,与别人家的不一样。

    韶宏伟从上小学起,就喜欢一进家门时的这种味道。那往往意味着一顿丰盛的晚餐。

    当然,很多时候,韶宏伟是在放了学之后,还在院子里贪玩,几次呼唤未果,最后被母亲拎着耳朵牵进门的。

    韶家晚饭和大多数的国人家庭一样,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。无论是饭菜质量,还是仪式感,都在家庭生活中,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。

    母亲张金花,在韶宏伟大二那年,从城关邮局下了岗。年过五十的她,除了偶尔出去打打家政零工,基本就在家里操练厨艺。

    为的是给时常上城下乡的韶国权,和偶尔回家吃饭的韶宏伟的胃,留下足够强烈的美味记忆。

    听父亲拉二胡,吃母亲做的清炖排骨,是韶宏伟自认的人生两大快事。

    韶宏伟到了门前,掏出钥匙开门。

    客厅里,椅子上正在微睁双目操琴弄弦的韶国权,见儿子进来了,并未停下乐曲。

    而是将最后一个单元奏完,这才笑眯眯地看着站在门口静听的儿子,对厨房里的老伴大声说道:

    “儿子回来了,开饭。”

    正在厨房里忙碌的张金花一听,忙探出头来道:

    “老头子,你来端菜,我把青椒炒一下,菜就得了。”

    韶宏伟换了拖鞋,进洗手间洗了手,也到厨房门口,探着脖子问道:

    “妈,今天几个菜啊?”

    “滋啦……”

    张金花一扬手,将葱花丢进炒勺,又将砧板上的肉丝,用菜刀收进去,拾起木铲翻炒,这才头也不回地道:

    “四个菜,猜猜都有什么?都是你爱吃的。”

    韶宏伟在门外嗅了嗅鼻子,“嗯,有清炖排骨,还有糖醋鱼,加上肉丝炒青椒,剩下的就猜不到了。”

    韶国权端着两盘菜出来,说道:“看,还有你爱吃的椒盐蘑菇。”

    韶宏伟赶紧接过来,放在桌上。

    四方形餐桌上,碗筷早已齐备。

    中间还立了一瓶绿玻璃瓶的56度红星二锅头。

    韶宏伟曾经给父亲拿回来一些高档白酒,但每次韶国权都说,他就喜欢这口,喝了几十年了,口味改不了。

    韶宏伟把瓶盖启开,给父亲倒满三钱杯,自己也满了一杯。

    布好筷子,又到厨房去招呼道:“妈,菜好了吗?”

    张金花端着炒得的肉丝炒青椒,走出了厨房。

    嘴里一边道:“你和你爸先吃,不用等我,我又不喝酒。”

    韶宏伟一直等母亲坐到父亲旁边,将筷子递给她,这才坐下。

    这个小细节,其实是韶宏伟从小被韶国权养成的习惯,一直到现在都丝毫未改。

    自韶宏伟懂事起,韶国权就告诫他:

    不管在哪里吃饭,大人没上桌,小孩子不能上桌。大人不动筷,小孩子也不能动筷。

    遇到好吃的,只能吃自己那一边的,不能夹别人眼前的,更不能用筷子去翻动菜。

    说这是他们老家自古以来的规矩,世世代代流传。

    韶国权的老家在山东,齐鲁之地,礼仪之邦。

    自小就深受传统文化熏陶,虽然来到东河省定居,但这些优良的品质,一直做为家风流传下来。

    韶宏伟给母亲倒了一杯水。

    韶国权举杯:“来,儿子。”

    两人碰杯,一饮而尽。

    韶宏伟刚举起筷子,放在鞋柜上的手机响了起来。

    韶宏伟放下筷子,起身拿起手机。

    手机上显示“孟可丽”三个字。

    韶宏伟看了看父母,说了句:“我先接个电话。”

    说着,向自己的卧室走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