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司匹林的作品集 - 都市小说 - 陛下替我跪佛堂在线阅读 - 第一百六十章 劈向群臣

第一百六十章 劈向群臣

    两本折子都是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李从渊拿来的。

    在众臣之间传阅了一圈之后,终于又回到了御案之上。

    坐在御座上的年轻皇帝手指轻轻在折子上敲了下,声音不大,却比外面的冬雷还更让人惊心动魄。

    推行女官入朝、清查太仆寺旧账,陛下过去数月里着力在做的两件事,今日竟然一并出了纰漏。

    陛下没有说话,下面的群臣也静默无声。

    片刻后,有人出声说:「陛下,青州这个号称是逼迫女子遴选女官的案子,微臣请陛下派钦差严加查问。」

    不用抬头,李从渊都知道说话的人是端己殿大学士赵明音。

    「陛下,微臣以为此案多半是青州当地官员行事不当,应着令山东按察司、兵备道严查。」说话的是兵部尚书杨斋。

    他的意思很简单,一个女子被逼着自伤,说到底连人命案都不是,实在不必下派钦差。

    赵明音却极为坚持,朗声说道:「陛下让女官入朝,此事上承太祖下抚黎民,乃不世之德政,今时今日,女官们兢兢业业协办国事,足可证其可用于国,也是国之栋梁,遴选女官与寻常科举又有何异?礼部遴选一千女官乃是陛下之仁德,大雍之盛事,既然有人在其中作祟,就该严查清楚,方能不辜负皇恩之浩荡。」

    一干男人在堂,赵明音字字铿锵。

    此事必须查,严查,查的翻天覆地,惊天动地,才能让百姓知道陛下启用女官的决心。

    魍魉鬼魅敢在此时妄动,自然就要踩着他们的血肉骸骨搭成台子,把女官们彻底推到世人的面前。

    「降下钦差……」

    御座上的皇帝陛下沉吟片刻,问:

    「李尚书,你以为此事该如何?」

    李从渊低声道:「陛下,臣以为此事确要详查,当从六科选派钦差往山东。」

    「好,此事就这么定了。」

    沈时晴点了点头,又问:

    「至于钦差的人选……常尚书,你可有推荐的人选?」

    听见陛下问完了李从渊就问刑部尚书常盛宁,殿中不少人心中都有些不是滋味。

    之前,常盛宁在他们眼中早就是行将就木的老者,张玩同党已被根除,他这只御前走狗也衰老道了齿落发疏的地步,怎么也应是早对他们毫无威胁。

    谁能想到,这么一把老骨头却又恰逢风云际会,一朝得了圣恩,他是头不疼了嘴不喘了,上朝次次不落,坐班日日不差,浑身都是一股与躯壳不符的神采奕奕,仿佛还能再活千八百年,把自己熬成这朝堂上一根碍眼的铁钉子。

    尤其是左都御史钱拙,六科有监察六部之职与他们都察院可谓是一体两面,从六科中选派钦差,陛下怎么也该问问他。

    这么想着,他偷偷看了一眼站在自己身侧的新任右都御史楚济源。

    你不是被陛下请回来的么?

    你不是也有圣眷在身么?

    你倒是替着咱们都察院出头啊!

    另一边的常盛宁抚了下自己白色的长须,让人嫉恨的老脸上挂着笑:「陛下,这钦差要熟知地方、处事严谨,才能查出女官遴选一事中的弊政,另外,微臣有一问。陛下您是想要一个能查清此事的钦差,还是一个不只能查清此事的钦差?」

    沈时晴还未说话,站在后边的礼部左侍郎钱肇经出声反问:「不只能查清此事的钦差?常尚书,女官遴选一事乃是礼部上下通力操办之时,您说钦差不止能查清遴选的痹症,还能查清什么?我礼部的阴私勾当?如此正好。陛下,微臣自请随着钦差南下,臣以官职作保,微臣定会查清这次遴选女官到底出了何事,若事由真是出在礼部

    ,臣愿辞官候审绝无二话!」

    常盛宁侧头看了过去。

    前任礼部尚书刘康永告老不过数日,礼部左侍郎钱肇经已经显出了些励精图治的本事,尽管朝中都知道他资历尚浅不会直接升任尚书,他似乎还是有意在新任礼部尚书到任之前显出些本事。

    不止是在筹备年节庆典的时候极为用心,遴选女官一事之前被刘康永有意无意地缓缓推进,到了他,几乎是一天一个进展,不过几日间,京畿附近各省的遴选上报名单已经陆续有了。

    比起刘康永,钱肇经更聪明,更有锐意进取之意。

    思及此处,常盛宁悄悄看了御座一眼。

    陛下近来喜欢的都是有担当敢担当的朝臣,陈守章是如此,楚济源是如此,李从渊是如此,他常盛宁也是如此,虽然年纪都不小了,这股劲儿到底是年轻的。

    眼下,这钱肇经正在借着事由展示自己的「年少意气」。

    啧。

    他在心中暗暗摇头。

    面上,他笑着说:

    「钱侍郎,老朽知道你在女官遴选一事上的用心,不单是老朽知道,陛下也知道。遴选一事出了些许变故,你也比咱们更忧心。可官职乃是陛下所赐,你这般轻易就以官职作保,只怕有想要弃官之嫌。你放心,陛下对朝臣宽仁,只要咱们为臣下者小心谨慎不犯错,该罚谁就罚谁,该关谁就关谁,陛下何等圣明,又怎会冤枉了你和礼部呀。」

    这话似乎是在宽慰钱肇经,听起来透着十二分的真心。

    钱肇经的心却悬了起来。

    外面又是一声雷鸣,沈时晴看着他们。

    她端坐在上,大殿中众人的百般心思似乎都被雷声送入了她的耳中。

    垂着眼眸,她的手指轻轻捻动。

    「常尚书,朕不只想要查清此次女官遴选一事,你会如何向朕举荐钦差人选?」

    「陛下。」

    常盛宁先说了两个字,然后抬头看向了李从渊。

    李从渊一阵莫名:「常尚书,你是想让本官亲去?本官自然乐意前往,可本官实在不懂,让本官去了山东,除了查清此事本官还能做什么?」

    常盛宁缓缓摇头:「李阁老乃是朝中股肱之臣,身在中枢怎可擅离?老朽只是有一问。李阁老,若是那人选极是合适,您可会为了一己之私而横加阻挠?」

    李从渊更觉得莫名其妙。

    他为官勤谨,为人本分,这些年里为私心而做的事寥寥可数,若是与他有仇之人有利于朝廷,他也不会对其刻意打压。

    虽不能说是个唾面自干的君子,总也可以称一句为国不计前嫌。

    「常尚书,本官不懂您的意思。」

    他在那摸不着头脑,却见常盛宁缓缓后退,然后对自己弯腰行了一礼。

    接着,常盛宁又对陛下行了一礼。

    「陛下,近些日子以来,关于女官一事民间颇有些非议之言,有不少人信誓旦旦地说所谓的遴选女官不过说为了给陛下充实后宫,只因为陛下深爱皇后不愿选秀女,方有此替代之举。男女之事,自古是辩者难辩,清者难清。微臣举荐的钦差,不仅能查清此案,还能让天下人都知道陛下重用女官的决心,于国于民,皆有大利。此人不只深知女官遴选之事,还通晓诗书教化之道,满腹经纶不输朝上我等,更有……我等皆没有的一大好处。」

    李从渊心中一突,他本来就是极为聪明之人,刚刚不过说被常盛宁的一番做派搞得摸不着头脑,到了此时要是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,他这些年的宦海浮沉也就白费了。

    可他明白了,却也晚了。

    「那好处,便是那人乃是女子。陛下

    ,臣举荐端己殿察院观风使米心兰为钦差。」

    一瞬间,李从渊有些晃神。

    在武英殿上,他听见自己妻子的名字从别人的嘴里说出来,竟然有些陌生。

    「米心兰?那是谁?」大理寺少卿茫然四顾,就看见了李阁老一张脸仿佛被人灌了铅。

    「米心兰其人出身书院,师从名家,单论文章,李尚书曾多次说过其不及米心兰多矣,前几年京中流传的《尚书辩经通考》一书便是米心兰与几位密友联手编纂而成,她少时替父管理书院细务,对女官的遴选、栽培也颇有见解,几次上奏更改女官章程都被陛下应允。陛下,臣以为,她可为此次钦差。」

    「陛下,那米心兰竟是女子?」

    「陛下,钦差不同于寻常女官,让女子为钦差世所未有,臣以为……」

    沈时晴端起一旁的茶盏。

    赵肃睿这身板儿真是酒量可怜,不过是几碗酒,醉到要昼寝已经很可笑了,竟然第二日还胃口不振。

    她此刻的茶碗里装的不是茶,而是她特意吩咐让三猫煎的陈皮葛根汤。

    喝茶的时候,她看了钱肇经一眼。

    女官遴选上出了事,少不了刘康永的手笔,这钱肇经本是刘康永的左膀右臂,现在却跳出来要自己去查此事,要么是别有所图,要么也有想要摘清自己的意思。

    至于让米心兰当钦差……

    「米心兰才当了几天的观风使,为官经验极少,怎能出任钦差?」

    沈时晴摇摇头,放下了茶盏。

    就在下面众人松了一口气的时候,她笑着说:

    「不如让徐宫令带着宫中负责遴选的一应女官去山东,好叫天下人知道,朕选出来的女官是什么样子的。」

    外面的冬雷声好像停了。

    大殿里的文官们却好像被雷给劈了。

    「也不独是山东,徐宫令年富力强,女官们也是青春正好,拘在宫里没什么意思,让她们到处走走,到处看看……这样一来,还得加派锦衣卫护送,不如再选一些精于武艺的女子入锦衣卫?」

    陛下想得真仔细啊。

    他们这些当大臣的是真想死啊。

    兵部尚书杨斋以袖掩面。

    他昨日还和同僚说陛下如今比从前讲理了很多。

    现下他只想回到昨日,抽自己几个耳光。

    陛下哪里讲理了?

    梦里吗?

    「陛下,臣以为,米心兰当钦差,也并非不可。」

    大殿内沉沉的声音响起。

    不知道是谁长出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太好了,李阁老舍了他的夫人造福于朝廷!

    「李尚书,你是真心的?」陛下似乎还有些不满意,「朕觉得米心兰一个人,未必比得上一群女官。」

    「陛下,徐宫令所率女官参赞内廷要务,不可轻易离宫,不如米心兰本就是观风使,又出身察院。」

    「好吧。」

    谁都能听出来陛下不太满意。

    可他到底是没有再说什么。

    除了一些人,大部分的人心中一松。

    「至于焦濡,据说他是个清官?」陛下的声音再次响起,「清官怎么还用朝廷的银子?死就死了,贪墨白银三百两,在太宗朝他早就死了,反倒是刑部和大理寺论罪太慢,反倒让他多活了些日子,你们这三法司,怎么能让贪官自己动手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