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司匹林的作品集 - 历史小说 - 逆清1845在线阅读 - 第17章 历史的真相

第17章 历史的真相

    在这个年代,没有农药,没有化肥,也没有超级水稻,粮食产量本身就存在一个天然的上限,那么这个上限是多少呢?

    按照后世的统计数据,清朝平均亩产不过180公斤,也就360斤,但是要考虑到一般播种面积只有总耕地面积的80%,再加上粮食收获和储藏过程中需要20%,另外考虑到原粮加工出品率只有50%到60%,也就意味着每个人的口粮也就不到200公斤,甚至到了嘉庆晚期以后,也就只有100公斤多一点。

    人多地少成了一个绝对的矛盾,也成了一个大清王朝挥之不去的定时炸弹。

    这个炸弹的威力有多大呢?

    首先,在嘉庆出现了一场持续了九年的川楚教乱,使得清朝耗费十六省的数十万军队,导致十余名提督以及总兵级别高级武官阵亡,更是导致人口减少过亿;

    但是,这个炸弹并没有炸完,紧接着到了太平天国时期,又导致清廷被打得几乎四分五裂,人口损失同样过亿;

    直到清末,人口也才将恢复到嘉庆、道光时期的四亿人口。

    可以说,在眼下这个生产力环境下,四亿人口已经成为一个天花板,再多就只能等着这个炸药桶爆炸。

    陈澧没有想到赵源居然会这么思考,他不由得下意识点头,道:“你说得倒也没错,所以历朝历代都在开垦荒地,增加粮食,只为了活民。”

    赵源摇了摇头,道:“华夏已非昔日,触目所及之处皆是耕地,已经没有什么荒地可供开垦了。”

    陈澧张了张嘴,最终也只能长叹一口气。

    在接下来的时间里,赵源主要还是在学海堂学习四书文,并没有过多涉及到科举的应试技巧,不过依然感觉受益匪浅,因为他这具身体过去的记忆还在,再加上后世的知识融会贯通下,很多书籍上的问题看得更加通透。

    当然,赵源一方面在学习,另一方面也在有意识结交学海堂上的学子们。

    这些学子大部分都来自广东各府的精英,甚至不乏千里迢迢而来的外省学子,他们当中也没有几个真正的书呆子,大部分都是能做事能读书的人才,在赵源的刻意结交下,与这些人也都混成了朋友。

    不过,在赵源看来,整个学海堂里面除了陈澧,最值得他结交的其实只有两个人。

    第一个是广东番禺人杨荣绪,字黼香,比赵源大十岁,此人乃学海堂肄业生,曾摆在阮文达门下,曾与郑灏若、梁杰等人各自就《四书文源流考》作出一篇雄文,深得阮文达的看重,且此人做事心思缜密,人缘在院中颇好。

    另外一个人是广东南海人康以泰,字交修,他文名不显,但是性情豁达不拘小节,颇有几分能文能武的风采。

    对于赵源而言,他深知与人相交在于兴趣相投,而以他前世的经历见识,想要折服二人实在太容易不过,仅仅用了几日三人便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,常常在一起相谈恨晚。

    时间很快就来到四月下旬,在此期间亨得勒也派人上了山,主要是两个消息,一个是汇丰机器厂的筹建工作正在展开,预计下半年将会开始投产;另外一条消息,则是亨特已经从香港返回,并带回了一条消息,那就是丽如银行总裁罗伯特对赵源的提议很感兴趣,他将准备抽出时间来广州会面。

    至于橡胶资源则比赵源想象的还要难找一些,这件事光靠亨得勒的人脉怕是还不够,或许可以到时候拜托给丽如银行方面协助。

    赵源皱起了眉头,如果迟迟没有办法获得橡胶,那么自行车的实用性恐怕会打折许多,也意味着不能进行大规模投产。

    赵源也只能先将这件事记在心里不表,准备在五月份时下山一起处理。

    在书院里,赵源平日里跟另一位叫高从哲的学子住在一块,二人之间的关系也还算不错,平日里赵家也会派人送一些吃食上山,赵源也多有相赠。

    对于赵源而言,这样的生活与前世的大学生活倒有几分相似。

    “你在看什么?”

    赵源走进略显闷热的屋子里,拿来架子上的方巾擦了擦额头上的汗,抬头便看到了高从哲正兴致勃勃地捧着一本书在看。

    高从哲嘿嘿一笑,将手中的书籍摇了摇,让赵源看了看封面,道:“这是魏良图的《圣武记》,读起来倒也不错。”

    这本书听上去像是后世的一本三流网络小说,可是在这个年代却是一本正儿八经的专题性史书,由大名鼎鼎的魏源所著,而此人所著的另一本书则名气更大一些,那就是《海国图志》。

    赵源也看过《圣武记》,里面主要记载了清王朝建立至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,其中还有许多作者对相关军事问题的论述,属于相对专业的一本书。

    赵源点了点头,随口问道:“不知他的《海国图志》,你看过没?”

    高从哲茫然地摇了摇头,道:“据说此书多述夷情,我没有看过。”

    赵源也不以为意,这个年代里大部分读书人就是这副德行,尽管大清国在战场上被他们看不上的夷人痛揍一顿,可是在他们看来,这些西方夷人只是热衷于‘奇技淫巧’,依然是不读圣贤书的夷类。

    高从哲放下了手中的书,道:“对了,杨黼香刚刚来过,他好像有事情找你。”

    赵源点了点头,简单收拾了一番,便去了杨黼香所在的院子。

    当他刚刚走到院子门口的时候,便听到里面传来的一阵爽朗笑声,只是从声音听上去分不清是谁。

    等赵源走进了院子里时,除了康以泰以外,还看到了另外一个相对陌生的中年男子。

    杨黼香见到赵源进来,便笑道:“来,秀山,这位可是咱们大名鼎鼎的学长,也是咱们的老乡,玉生先生。”

    赵源过往也是有一个字,唤作秀山,只是尚未及冠,字号也就没有确定下来,只是朋友们之间多用这个称呼。

    赵源听到这里,一下子就想起来,笑道:“没想到今日能见到玉生先生,实在是晚辈三生有幸。”

    这一位玉生先生本名谭莹,也是广东番禺县人,字兆仁,号玉生,自幼便博览群书,且天资聪颖,强记过人。十分擅长诗文词赋,深受两广总督阮元的赏识,在广东省的才名非常高,不过此人举业不算顺利,直到去年才得中举人。

    谭莹笑道:“看来咱们广东番禺人才众多,有了一个杨黼香,又来了一个赵秀山。”

    “玉生,你可别忘记还要再加上我陈兰甫呢。”

    说话的功夫,却是陈澧也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