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司匹林的作品集 - 都市小说 - 我的系统不正经在线阅读 - 第一千一百零三章无穷变幻的釉色

第一千一百零三章无穷变幻的釉色

    原来陈文哲就能通过瓷塑,表达出作品的气势、精神,现在肯定能够更进一步,能够把一批精神十足、目空一切的骏马,表现的完美无瑕。

    当然,只是简单的塑造器型,还不算什么,主要还是要施釉。

    唐三彩让人惊叹的,最重要的就是它绚丽多变的釉色。

    从汉代的单色釉,到隋代的双色釉,再到唐代的三色釉,凝结着前人的智慧。

    釉色的薄厚,决定着两种色彩的交融是否和谐,流淌是否自然。

    釉色的无穷变幻,让无数三彩艺人为此痴迷。

    唐三彩最成功的地方,就是它多变的釉彩和精美的造型。

    通常我们见到的唐三彩以绿、黄、白、褐釉色为多,蓝、黑釉色较少。

    釉的颜色来自于釉料中不同的金属氧化物,在窑炉不同的烧成气氛中,所呈现的颜色反应。

    经过对出土三彩的釉的成分进行检测,发现三彩釉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铅和金属呈色剂。

    唐代工匠们经过百千次的试验,成功地掌握了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呈色,并配制出了不同色泽的釉料。

    在釉料中加入石英和铅粉,以氧化铅为助溶剂,适量加入铜、铁、钴、锰、锑、铬等成分,经过800℃~900℃的温度,便还原成了各种色彩。

    例如铜的氧化物呈现绿色,铁的氧化物呈现黄或黄褐色,钴的氧化物呈现蓝色,锰的氧化物呈现紫色或黑色。

    准确的说,绿釉是釉料中添加氧化铜,在窑炉氧化气氛中铜使釉呈现绿色;

    黄釉:釉料中添加氧化铁,在窑炉氧化气氛中铁使釉呈现黄、褐或棕红色;

    白釉:由于釉料由瓷土等原料制成,瓷土中又或多或少都含有一些氧化铁成分,而氧化铁在还原气氛中能使釉色呈现青色。

    因此,通过对釉料的加工精制,使釉料中氧化铁含量降到极低水平,烧成后的釉即是白色。

    黑釉:提高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,在窑炉氧化气氛中含铁量越高(高至8%),烧成后的颜色越深。

    通过调整含铁量,可得到紫色、黑色釉。

    蓝釉:釉料以钴为着色剂,在窑炉还原气氛中钴使釉呈现蓝色。

    工匠们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,以及产生特殊的色彩,经过对各种金属矿料比例的调配,在这些釉色的基础上,又成功地烧制出了褐红、橙黄、淡青、翠绿、深绿、天蓝、赫色、茄紫等色彩。

    而这些釉彩之间相互流淌交融,就创造了唐三彩艺术辉煌华丽的时代风格。

    当然,这些说起来很简单,但是怎么调配釉色,又是在怎么样的窑温之下烧成,还是很需要经验的。

    比如什么样的釉色互相交融,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?

    我们都知道,两种颜色融合,就会形成新的颜色。

    这多变、复杂的颜色,在釉料交融、流淌的过程当中,也会形成这种变色效果。

    在这里,经验就很重要,也最能体现出交错、间错的釉色,最终会形成什么样的独特彩陶。

    最终烧制出成品,就有原色、有复色、有兼色。

    而在这个时刻,你才能真正知道,交错、间错的釉料,最终会形成什么样的复色,最终有兼具什么样的颜色。

    这才是三彩陶器最精彩的一面,因为在出窑之前,任何一件作品,最终会烧制成什么样,谁也不能说清楚。

    这就是釉色多,最终产生的效果,而就因为釉色多,施釉也不简单。

    唐三彩的施釉方法,常用的有两种,即分区施釉法和点彩施釉法。

    分区施釉法是在不同部位涂上不同的釉色,几种釉色同施在一件器物上,釉色之间的组合和交融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效果。

    点彩施釉法,是用毛笔在器物的一些部位,点上大小一致或不一致、或点状、或块状的点,或带状线条。

    有的排列整齐,有的自然随意。

    经过高温熔融,釉彩的流串和交融,形成奇幻的画面。

    这样的画面,虚虚实实,斑斑驳驳,如晚霞,如梦境,形成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术风格。

    而做到了这种境界,一件件唐三彩的制作,也只是差不多完成了百分之九十,最后的关键一步,就是入窑烧制。

    当然,因为烧制条件跟瓷器不同,所以一窑之中,只能全是唐三彩,毕竟这个烧制的温度太低。

    所以,第一批次入窑,陈文哲就制作了一大批唐三彩。

    只不过里面的经典器型不多,其中马主要是分釉色,有黑釉马、黄釉马,也有红釉马,当然红绿白三色的也有。

    至于釉色更多,交融烧制出多彩的陶马,那就更多。

    当然,其他的骆驼俑也是这样,变得始终是釉色,而不是器型。

    这种唐三彩制作起来麻烦,只不过有了模具之后,压模制作还是很快的,只不过做出来的器型,就只能是一模一样了。

    各色彩釉,陈文哲都调试了一些,也全部用上了。

    犹豫制作人俑、骆驼俑、马等器型比较麻烦,所以陈文哲最后为了填充炉窑,直接使用陶车,拉出来了一大批普通器胚。

    这其实就是唐三彩中的轮制,适宜于制作器体呈圆形的器皿。

    如日用器皿中的杯、盘、碗、碟、豆、瓶、炉、壶、罐等。

    但也有一些扁圆体、椭圆体、不规则体等器物采用合模制法。

    等这些全部做完,还不能第一时间入窑,因为这一件件成型的器物,需要彻底阴干才能进行素烧,这样可以避免高温烧制过程中胎体变形和开裂。

    唐三彩就是这么做出来的,它并非是一次烧制完成,其烧制分为两步。

    第一先是素烧,先制作素胎,入窑烧制。

    这第一次焙烧,经过1000℃~1100℃左右的温度将胎体烧坚,取出后施釉,再入窑二次烧制。

    再入窑经过800℃~900℃温度釉烧,胎体上的釉料开始融化,釉汁熔融流动相互浸润,形成斑斓的色彩。

    此时的斑斓色彩,肯定不是花里胡哨、无须、纷乱的釉色,而是通过经验和特殊调制的釉料,形成一种作者想要的效果。

    这才是唐三彩烧制当中,最为精彩的一步,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。

    也是在这一步当中,确定了一件唐三彩作品的好坏,而想要做好这一步,肯定需要技术和经验。疯神狂想的我的系统不正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