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司匹林的作品集 - 科幻小说 -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在线阅读 - 第一百二十一章 你不是在证明数学猜想,而是在做简单的数学题!

第一百二十一章 你不是在证明数学猜想,而是在做简单的数学题!

    “你管这叫……”

    “小研究?!”

    当听到张志强的惊呼以后,罗大勇、颜静及朱萍一起看了过来。

    他们没有听到前面的话。

    张志强马上转过身,手脚并用的解释道,“王浩!他说用196的反例,否证了回文数猜想。”

    “而且,他说这是个小研究……”

    最后一句说的扯开了嘴,但也没人注意他了。

    回文数猜想的名气没有那么大,但理学、工科类专业做科研的学者,一般都会知道,即便是朱萍也马上反应过来,“你说的是那个来回变换相加,就能变成正序倒序读起来一致的猜想?”

    张志强马上用力点头。

    罗大勇迅速看向了朱萍,眼神里闪现出一抹惊讶,仿佛就是在说‘她竟然知道’。

    办公室里的人都知道。

    当一个数字从左向右读与从右向左读,是完全一致的数字时,这样的数字会被称为“回文数”。

    比如494、2002、85458……等等。

    回文数猜想的内容是,任何一个自然数与它的倒序数相加,所得的和再与和的倒序数相加……如此反复进行下去,经过有限次步骤后,最后必定能得到一个回文数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数学猜想,但却被多数数学家认为是错误的,因为很容易利用计算机找出一些,经过上万次、几十万次计算,依旧得不到回文数的数字。

    196,就是其中很经典的一个例子。

    有专业机构以196为基础,变换计算重复了数十万次,仍然没有得到回文数。

    那么问题来了,是继续计算下去,就有可能得到回文数,还是不管经过多少运算都无法得到回文数?

    这就是回文数猜想。

    回文数猜想的内容很简单,但到现在一直没有得到证明。

    罗大勇、颜静马上就走过来看,确定是回文数的研究后,也和张志强一样的惊讶,他们更惊讶的是王浩准备把研究发在博客上,而不是去投稿专业的数学杂志。

    王浩满脸不在意的说道,“不用这样,真是个小研究,我并没有做严谨的证明,只是举出了一个反例。”

    “大家都知道196是反例。”张志强道,“但没人能证明出来。”

    王浩也没理会他们,打上了标题以后,就直接发布了出去。

    在他的理解里,证明196是回文数猜想的反例,确实就只是一个很小的研究。

    他只是应用了不完善的数学方法研究,甚至是研究的一点内容,就完成了对196是回文数猜想反例的证明。

    这只是S级研究数学方法的一点小运用。

    只要把数学方法发布出来,其他人就可以依照方法,解决像是回文数猜想类似的问题。

    所以最重要的成果是新的数学方法。

    眼看着王浩把内容发布出去,张志强甚至心痛的捂住了心脏,其他人的感觉也差不多,放在他们身上,怎么也要投稿顶级期刊试试。

    “太可惜了,这么大的发现!”朱萍知道什么时候也凑了过来。

    王浩不在意道,“你们要是对证明过程有兴趣,可以去看我的博客。”

    他们顿时都回到了座位上,打开了王浩的博客查看起来。

    虽然他们嘴上说着对王浩把内容发布在网上很心痛,但如果不带入进去就感觉是个大八卦,于是他们纷纷把文章内容转发给其他人。

    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,西海大学从上到下就全都知道了。

    这件事情上来说,朱萍做起来是最积极的,因为她只扫一眼内容,就知道自己不可能看懂。

    看不懂没关系,可以转发给其他人。

    转发到网络上,甚至转发到学校的群组里,顺带标注上一句,“我从头到尾看了一遍,王浩教授的证明过程完全正确。

    从现在开始,数学界就没有回文数猜想了!”

    罗大勇正在仔细的看证明过程,就发现提示关注人里出现一条消息,他扫了一眼转发人的点评,抬起头以木然的眼神,仔细的盯着朱萍的脸。

    朱萍也察觉到了,他和罗大勇对视,连续对视了好半天,感觉有些顶不住,有些脸红的低下头,随后马上再看过去,用力挑挑眉,仿佛是在说,“你看什么!”

    罗大勇用手用力划了一下脸,摇了摇头就继续看起了证明。

    “切~~莫名其妙!”

    与此同时,颜静看了一部分也放弃了,因为其中有个收敛变换的内容,牵扯到了复杂的极限问题,她有些看不明白也就不看了。

    张志强也在耐心的看、耐心的去理解,他觉得自己应该能看懂,因为证明过程就只有两页,但其中有一些变换非常的巧妙,还牵扯到一些有些高深的极限变换,想理解起来并不容易。

    也只有罗大勇看的津津有味,一边看还一边拿笔做起了计算。

    后来张志强干脆去问罗大勇,美其名曰两人一起研究,结果差不多是罗大勇一边看一边讲,他自己也发现自己在数学水平上,和罗大勇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网络上看到博客内容的人也越来越多,查看人数正在以指数级快速增长。

    王浩的微薄有50多万粉丝,之前最高达到了60万,但因为长期不发微薄,好像是一个死号,粉丝数量就不断的掉啊掉。

    现在突然发布了一篇博客文章,还转发到了微薄消息上,顿时引起了网络上的关注,点进去就看到了标题--

    《一个小研究,做记录,否证回文数猜想》。

    看见标题很多人都觉得就是个小研究,也感兴趣扫一下内容,当然绝大部分人是看不懂的,但他们做了一下题目的阅读理解,顿时就感到非常震惊了。

    “小研究?否证回文数猜想?王浩教授是在凡尔赛吧?”

    “这百分之百是凡尔赛、太凡尔赛了!”

    “这个证明是真的吗?有没有大神来帮忙看看?否定一个数学猜想啊,怎么听都不像是小研究。”

    王浩的身上还是有流量价值的。

    很快就有一些媒体号进行了文章的转发,做出来的点评都是,“西海大学王浩教授否证回文数猜想!”

    “王浩教授竟然把否证回文数猜想的内容发在了博客上,他认为只是一个很小的研究。”

    “否证回文数猜想?证明是否正确?期待专业的数学家给出回答!”

    综合楼办公室里,也只有罗大勇能看懂王浩的证明。

    如果放在网络上,超过99.99%点的人都不可能看懂,想找一个能看懂证明过程的人,绝对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,因为绝大多数数学水平高的人,并不会长时间去刷微薄、博客。

    另外,一些真正顶级的学者,也不会在意网络上发布的证明,因为类似的证明有很多很多。

    比如,去搜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,就能轻松找到几十篇,发布人甚至包括一些高校的教师,但大部分内容都没有人看。

    原因很简单。

    如果真的是正确的证明,为什么不去投稿顶级期刊,而要发布在网络上?

    这种情况要么就是有一定的研究,不发表就感觉有些浪费,要么就是纯粹的民科。

    但是,也分情况。

    发表人具体是谁,是很关键的事情。

    王浩就是特殊情况。

    他已经完成蒙日-安培方程的正则性证明,再加上更有名气、影响力更大的阿廷常数的论证,以及寻找梅森素数的成果,他在数学界变得非常有名气,放在国际上也能称上一句‘顶级数学家’。

    当王浩发表了一篇数学论证以后,哪怕只是在网络上发表,也会被好多媒体进行转载报道,进而被更多的人知道。

    水木大学的数学科学中心,就有个博士生就看到了网上的消息,他马上把消息分享到了数学科学中心的群组里。

    然后所有人都知道了。

    类似的事情有很多,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是难以想象的。

    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之内,包括科学院、水木大学、东港大学等国内机构,都知道了王浩发布的博客上的证明。

    消息也快速传到了国外。

    只不过,因为王浩在国际上名气不大,很少人会关心‘其他国家的年轻数学家’,再加上联通渠道的限制,有人截图发布了消息,也没有被专业的学者注意到。

    国内,已经够了。

    数学科学中心里,邱成文就坐在办公室里,仔细查看着王浩发布的内容,一边跟着理解着,一边还用笔做着计算。

    他可要比罗大勇的理解速度快多了。

    两页的证明内容,即便其中有一些高难度的数学,但对邱成文来说,也和普通数学是一样的。

    他只花费了十几分钟就弄懂了其中的内容,有些理解为什么王浩称作是‘小研究’了。

    这确实是一个很小的研究,全部过程只用了两页内容,也不牵扯太过高深的数学概念,有难度的不过就是个极限收敛的推导而已。

    这个极限收敛的推导就是整个证明的精华所在。

    正是因为有极限收敛的推导,把问题从无穷转换为有穷,才能够论证出196经过再多变换,也不可能成为回文数。

    “这个方法真是太巧妙了,天才的想法!”邱成文做了一句点评,随后他就找来一个负责人,让他发布一下数学科学中心,认可了王浩对196的反例证明。

    对于任何数学论证来说,领域内有影响力机构的认可,是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
    因为很多数学的证明晦涩难懂,甚至专业的数学家都很难理解,证明过程是否正确就需要靠领域内专业机构的评估了。

    哪怕是王浩发布的反例证明,也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看得懂的,必须具备高深数学领域的知识基础。

    这一点就能刷下99.9%以上的人。

    这还仅仅是不牵扯复杂内容的证明。

    数学界说起复杂的论证,很有名的是鹰国数学家安德鲁-怀尔斯对于费马猜想的证明,证明过程总共有一百多页,需要六个评审针对每一部分进行审核。

    最初安德鲁-怀尔斯发布成果的时候,在著名的牛顿研究院就做了三次报告,但证明过程依旧没有得到确认。

    那么如何判定这种复杂的证明正确与否呢?

    这只能靠机构评判。

    在国际上来说,最顶尖的数学机构中,包括克雷研究所、牛顿研究院,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等等,某个证明只要得到两个或以上的机构认可,基本就可以确认是正确的。

    哪怕证明过程是不正确的,也没有人再会去否定,除非有一天真正有人去指出错误所在。

    水木大学数学科学中心,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,他们发布确认王浩证明是正确的,放在国际上也是有一定权威性的。

    国内来说,就更有权威性了。

    水木大学数学科学中心发布了公告以后,就有更多的专业数学家得到了消息,马上去查看王浩发布在博客上的论文。

    当一篇博客论文受到如此多关注的时候,博客的查看数量就会大幅的增长,也会引起舆论热议。

    很快。

    网络热搜中多了一条‘王浩否证回文数猜想’的消息。

    多数网友即便是看不懂内容,也无法阻止他们做出评论的热情,“这才是大神啊!否证明了一个数学猜想,竟然只是小研究。”

    “别人发博客都是谈谈心情,聊聊生活,谈一下社会事件,王浩教授直接把数学论文发上来,把博客当成了学术期刊……”

    “今天真的是涨知识了,多知道了一个数学猜想,而且还是错误的,希望这个知识能帮助我数学考满分!”

    数学界的学者们,都觉得王浩把研究发在网络上有些太浪费了。

    如果换做的是他们,最少也会在会议上发表,也能增加一下名气,要么也是投一下数学期刊,甚至是顶级数学期刊。

    好多学者都是这么想的,也包括西海大学的数学教授们。

    比如,周清源。

    周清源是很关心王浩的,知道了消息以后干脆直接找过来,“你这个新成果不打算发表论文吗?能够得上顶刊水准了吧?”

    “很难吧?”

    王浩道,“这种小证明只有两页内容,直接发表出来就可以了,而且在网络上发表,应该不影响期刊发表,如果有期刊感兴趣,我也可以发表过去。”

    周清源注意到王浩很不在意的样子,不由的扯了扯嘴角,他也研究了论文的内容,发现核心确实只有一个巧妙的极限变换。

    但是,成果斐然啊!

    虽然只是一个巧妙的极限变换,可确实是否证了回文数猜想啊?

    不过王浩已经发表在了博客上,并且也说明不会拒绝再把论文发在期刊杂志上,他倒是也不好再说什么了。

    等周清源离开了以后,王浩就继续闷头做研究,他扫了一眼系统任务上显示的灵感值,不由得感到有些郁闷。

    【任务三】

    【灵感值:94点。】

    他只是运用了研究的一些小想法,证明了196的反例否证回文数猜想,而这个研究只是让灵感值增长了两点而已。

    王浩的目标是完成整个数学方法的研究。

    这个数学方法直接应用就是证明角谷猜想,毫无疑问的是,相对于回文数猜想来说,角谷猜想才是真正的大成果。

    当他继续努力做研究的时候,却总是发现无法证明角谷猜想,缺失的就只是临门一脚的灵感。

    “难道只能等课了?”王浩稍稍感觉有些郁闷,因为他最快的课程也是在下一周。

    感觉,等不了啊!

    “要不,研究一下其他相关内容?”王浩思考着,找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数字问题,然后就开始慢慢做起了研究。

    这是在中午。

    张志强吃过午饭以后,回到办公室就看到王浩正在闷头的研究,好奇的问道,“这次是什么研究?你不是刚否证了回文数猜想吗?”

    王浩道,“还是做一个小研究,我想证明6174猜想。”

    6174猜想的内容也很简单,给出任何一个四位数,把四个数字由大到小重新排列成一个四位数,再减去它的反序数,就得出了新的数字。

    如果新的数字不是6174,就继续上一个循环。

    如此进行下去,无论是任何一个而四位数,只要四个数字不全相同,最多进行7次上述变换,就会出现数字6174。

    这项研究在国际数学界又被称为“马丁猜想—6174问题”。

    张志强想了一下,说道,“6174猜想?那已经不是猜想了吧,计算机很简单就能直接覆盖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我是想用数学方法证明出来。”王浩理所当然的说道。

    张志强朝着他竖起大拇指,也没有太在意,他回到了座位上,就开始听起了歌放松一下,到了一点半的时候,才有心思做一下研究,但还是忍不住打开微薄,去八卦一下新闻消息,尤其是关于王浩否证回文数猜想的内容,看看网友评论也感觉很有意思。

    因为……王浩就在身边。

    这时候,他打开主页面就看到了一条关注人发布的消息--

    “一个小研究,证明6174问题……”

    “??”

    张志强愣了一下,他机械般的扭过头,就看到王浩正在操作着鼠标,他朝着电脑屏幕看过去。

    果然!

    一篇新的博客文章,名字叫做《一个小研究,证明6174问题》。

    “你不会已经完成证明了吧?”

    “对啊!”王浩点头。

    张志强盯着他看了好半天,喃喃说了一句,“我感觉……你不是在证明数学猜想,而是在做数学题,而且还是最简单的那一种……”

    (求月票)不吃小南瓜的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