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四章 笨学生、笨学生!
书迷正在阅读:摊牌了,我的卡组来自东方、诸天万界的祖国人、规则怪谈:我的外挂随机刷新、末世:开局几十亿物资地下城收租、卡牌降临之向全世界复仇、末日之重建帝国、网游之剑刃舞者、诡寝惊魂、一方守界人、快穿祸水:被渣后病娇男主黑化了
办公室里。 西格巴恩和阿尔文一起研究着论文。 他只是看了个介绍,马上就意识到,论文可能会对改善数据模型、改善算法有帮助。 西格巴恩不同于阿尔文,他不会自己慢慢去研究,而是干脆喊了几个人过来,“大家放下手头的工作,先一起看看这个。” 这一看,就是两个多小时。 他们也得出了结论,“这种辅助构建数据模型的方式,确实是可行的。” “按照这种方法来做,数据越多、效率和精准度越高,而当数据少的时候,就不适用了。” “难点在于最初模型的构造,我们不可能推翻原本的构造,采用这种方法重新构造。” “方法是新的,想应用却不容易。” 西格巴恩带领的是核心算法组,手下的几个员工可以说是研发中心的精英。 他们仔细研究讨论了以后,对论文上说的构建方法,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,并且能推断使用后的情况。 最后西格巴恩做了总结,“一般而言,数据分析问题,数据越多,精准度越低。” “这个模式也不例外,但是精准度下降的速度很慢,比如,一百个数据,我们所采用的构建模式,正确率百分之九十九点九。如果是一百亿个数据,就变成百分之八十。” “采用这个模式构建的算法,一百个数据,正确率只有百分之九十,而一百亿个数据,正确率也不会低于百分之八十五。” “这种模型构建方式,确实非常有意义,但在应用上,还是要慢慢的研究。” “论文上,很多只是介绍个大概,但方法是没问题的。我们或许可以试试看,如果有下个适合的项目,就能采用这种方法。” …… 阿迈瑞肯,加州,旧金山,谷歌公司研发中心,数据与数据应用实验室。 布莱克-琼斯正坐在办公室里,他已经在谷歌工作了十一年,参与过算法定制、安卓系统完善以及人工智能等项目,是个经验极为丰富、水平非常高的算法工程师。 现在他看着订购的计算机期刊。 上面有连续三篇论文吸引了他的注意力,他拧着眉头仔细看了好久,感觉里面说的方法非常有意思,就干脆拍了个照分享到了同事群组,“大家看看这个,新的数据模型构建方法。” “我看了下,很有意思。” 很快。 好几个没订购的同事,就让布莱克-琼斯再拍照发几张图片,最好是把论文都发过来。 布莱克-琼斯试了下图片提取文字功能,发现牵扯到数学内容时,好多都提取的一塌糊涂,干脆苦着脸一张张的拍照。 这件事本来是过去了。 下午的时候,技术部经理就找到了布莱克-琼斯和其他人,认真的说道,“布莱克,我也看了你发的东西,很有意思,重要的是,也许很有价值。” “我们必须重视起来。” “伙计们,放下手头的工作,一起研究一下,这个方法也许能提升我们的效率……” …… 同样的事情,发生在好几个互联网大公司的研发中心,甚至是国家级别的数据控制中心、信息中心。 当出现一种全新的数据模型构建方式,可以应用于海量数据分析工作并提升效率和精准度时,肯定会受到互联网相关的公司、信息中心的重视。 仅仅一次之后,国内也收到了消息。 阿巴云集团公司的大数据研发中心,技术部总监冯友立收到了手下国外员工的汇报-- 《计算机数学与信息工程》新一期刊登的论文中,介绍了一种全新数据模型构建方法。 “值得重视!” 员工汇报时特别强调。 网上订购浏览会延迟三天开放,国内暂时还没办法看到,但有很多办法能绕过延迟。 冯友立很快拿到了论文的全部内容,他找了几个高水平的技术员工,一起仔细的进行分析。 同时,冯友立有个想法,“论文的作者是西海大学的教职工,他能研究出一种全新的数据模型构建方式,肯定是个极为优秀的人才。” “最简单直接的方法,就是把他请到阿巴云来工作。” “他是个人才,阿巴云最需要的就是人才。” “如果这种方法可行,相关的应用、底层算法的修正完善,由他来主导才会是最完美的。” …… 当论文的影响慢慢发酵的时候,王浩暂时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,他和张志强一起完成‘Cauchy非负矩阵分解表达’的研究,论文也交给了张志强来发表。 然后,他就清闲了下来。 他坐在办公室里喝咖啡,和其他人聊上几句家常,说起了学校流传的八卦消息,甚至还谈起了男男女女的问题。 第二天是周四,上午依旧非常的清闲。 王浩打开系统看了一眼任务二,不出意外的发现,灵感值只有‘33’点,“看来研究和研究是不同的。” “哪怕难度相同的研究,灵感值获取速度也不一样。” “傅里叶变换相关的研究,灵感值增长速度就比较快,而‘Cauchy问题’的研究,灵感值增长速度就慢一些……” “这大概牵扯到很多因素,教学内容、学生情况、学生的思考,等等。” 王浩淡淡的叹了口气,索性研究起了‘偏微分方程’的研究,‘偏微分方程’研究的灵感值,已经超过了七十点,到了这个数值,差不多也可以开始研究了。 但是,进展很慢。 连续两个小时的全心投入,几乎可以用‘没有收获’来形容,连一个问题都没有解决。 “难啊!” “灵感值不够,代表知识和想法不足以支撑完成研究。想要闷头解决问题,太难了!” 他干脆换了个工作。 写教案! 其他教师都专注于做研发、写论文,而对于王浩来说,教学才是根本中的根本,他望在教学上继续提升,倒不是研究怎么让学生弄懂知识内容,而是希望能引导学生更多的去思考。 这很关键。 当学生能有更多的思考,才能够回馈更多的知识和灵感。 “多引导学生思考……” “怎么引导呢?” “讲题还好一些,如果是讲基础知识,怎么增加引导学生思考的内容?” 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。 王浩和办公室的几人打听了一下,还问了一下周清源,知道了一个老教授-- 王焕新。 王焕新已经有五十九岁了,但依旧只是副教授,主要因为科研上没什么突破,发表过的大部分论文都和教学有关,他公认是学校里的优秀老教师,学生们对他的评价都不差。 只是,可惜。 教学做的再好也很难提升职称,他到现在依旧没有升为正教授。 办公室的人有各种小道消息,朱萍就非常肯定的说,“学校正打算趁着‘去除唯论文主义’的热度,想给王焕新提一下正教授,教学型正教授。” 这是极为稀少的。 王浩知道王焕新的教学能力很强,下午就去听了王焕新的课,课后还找到王焕新,讨论了一下教学问题。 王焕新对王皓非常热情,他感慨的说道,“真没想到,还有人能找我交流教学问题。” “现在像是你们这样的年轻教师,关心的就只有科研,只有论文,但是,教师啊,最重要的是教学生,把学生教好才是第一要务!” “科研做的好,论文写的好,不如去实验室当研究员,不如去当个作家。” 王浩点头表示同意,“我就是希望能教好学生,让课程变得更有效率。” 王焕新确实很高兴,他主动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。 王浩提出‘如何引导学生思考’的问题,他还很详细的举了好几个例子做说明。 两人一说就是一个多小时。 直到发现王焕新显得有些疲惫,王浩才满口的感谢后离开了,他感觉自己的收获很大,对于‘引导学生思考’的问题,也了解到好几个窍门。 这些总结在一起,甚至可以写一篇‘教学类’论文。 但是,他的思维还是被逻辑所主导,牵扯到做总结、写论文时,马上就想到一个问题,“引导学生多做思考,教学效果不一定好过。” “针对基础内容的教学,只要让学生记住、理解就可以了,那么怎么判断,引导学生思考能带来更多的知识和灵感?或许原来的教学方法更好呢?” 这是不确定的。 王浩倒是想到了一种判断方法,“如果只是给单独几个学生讲课,学生的智商相对一般,理解知识内容有难度。” “用两种方法,讲两个难度类似的知识做对比,也许就能知道,哪一种方法更好?” “那么找谁呢?笨学生、笨学生……” 王浩连续念叨着‘笨学生’三个字,脑子里顿时出现了对门一胖一瘦两个女孩的身影。不吃小南瓜的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