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司匹林的作品集 - 历史小说 - 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- 第三百五十章 农商,朕想两者兼得

第三百五十章 农商,朕想两者兼得

    殿试事关朝廷选才,对未来朝政走向有着重要影响,在朱允炆看来,此时需要全力把关殿试。

    乡试、会试的考试,多是礼部或主考官负责,题目出成什么样子,朱允炆并没有干涉。

    但作为教育革新之后的第一次殿试,朱允炆有必要通过这一次殿试题,去告诉天下读书种子,朝廷是是重视“杂学”的!

    也正是因此,朱允炆在殿试题上,需要认真思量。

    解缙是内阁第一号重臣,徐辉祖也是军方第一号人物,这样的排场,足以让二炮局看到朝廷对火炮改进的态度。

    “双喜,你认为殿试应考哪般?”

    朱允炆沉思许久,迟迟没有落笔,不由问道。

    双喜惶恐不安,连忙道:“皇上,此乃是朝廷大业,咱家可不敢胡言。太祖有制,内监不可干政……”

    朱允炆叹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没错,内监不得干政,可对于历史上的大明朝而言,内监干政可谓做到了登峰造极。

    这也不能怪太监,人家挨了一刀之后,少了点东西,又没有合适的什么宝典,无法成为绝世高手,好不容易混到靠近权力的位置上,自然是需要拿起权力的印或笔。

    区别无外乎是过一把瘾就死,还是过几把瘾再死。

    内监干政也好,后宫干政也好,亦或是外戚干政,都是皇上“提供”的机会,而朱允炆,又是一个善于“提供”机会的“昏君”。

    后宫虽谈不上干政吧,但议政的时候不在少数。内监上不了台面吧,可郑和作为副总兵,就在外面带兵打仗呢……

    说到底,只能用一个词来解释:

    孤家寡人。

    当皇上虽然谈不上寂寞,却可以说是孤独的,大臣看似整天热血澎湃,为国为民,但也有很多是为了博取利益、名声,站在皇上的对立面。

    朱允炆只有一张嘴,怎么可能说得过这群大臣,拔河也拔不过他们啊,除了喊老婆、内侍、亲戚过来帮一把,还有谁可以帮自己?

    至高无上,谁挡谁死的皇权?

    别逗了,这东西在大事上偶尔用一用还行,若是天天拿着用,不是皇权的削弱,就是大臣的免疫,无论哪一种结果,都没好下场。

    历史上也没哪个王朝,是皇上一个人支撑起来的。

    朱允炆清楚内监与后宫干政的后果,只不过现在还不是收拾这些的时候,自己还年轻,只要不神志失常,就不会有“吕后”或“九千岁”级别的存在。

    双喜不回,朱允炆也没再勉强。

    突然之间,朱允炆似乎想起一件事,拿起了杨士奇不久之前的奏折,仔细看了起来。

    去年冬日,骆冠英以“农商并重”的观点,引发国子监思想风潮,整个国子监成为了风潮的中心,甚至引发了学院内部的“对立”。

    大部分监生立场坚决,重农抑商,只有少数派认为,农商并重可行。

    杨士奇放任了这种“风潮”,将大辩论的时间一拖再拖,而背后的考量,就是想看看“学说”的影响与传播。

    国子监没有定论的事,也许可以拿来用一用。

    朱允炆思索良久,提笔蘸墨,挥毫而动:

    制策曰:

    古来言,舍农桑趋商贾,是为一夫耕百人食之,一妇织百人衣之,故民弃本逐末,耕者不能半,贫民虽赐田,犹贱卖以贾……

    由是,朝廷应以农为重,商为末,重农丰仓廪,抑商少熏心……

    然引前宋商策,商行天下,富极朝廷,一城门看守之待遇,堪比我朝之玉带之臣。然其财来何方?盘削百姓,以农产供银?

    非也,商税之巨,获利两千万贯,养冗官、冗兵耳。

    若朕精简官吏、锤炼精兵,不行冗道,是否可取商税,以降百姓之税,是否可取商税,以养百官、千军与万民?

    策问:

    农,朕所欲也;商,亦朕所欲也。两者朕欲兼得,康庄何在?

    待写完之后,朱允炆吩咐道:“召内阁黄子澄、郁新、茹瑺来议。”

    郁新等入殿行礼,看过殿试题之后惊出一身冷汗,黄子澄坚决反对道:“皇上,此策有大问题……”

    郁新与茹瑺也一致反对。

    朱允炆只平和地看着三人,说道:“只一道题而已,还不至于如此惊慌吧?问策新晋进士,看看他们是否有解决之道,也是一件好事吧?”

    “黄卿,你曾领户部,应知这一年来,商业带来了多少商税。茹卿,你曾执兵部,心心念念无外乎新军之策推行全军,而这是需要钱粮的,你总不希望朕加税百姓吧?”

    黄子澄自是知晓商人带来了多少税收,只不过皇上主张“农商并重”,实在是太过惊世骇俗。

    此策一旦传出,必会激振于天下,商业必会迎来繁荣,可一旦如此,无数人逐利,田地荒芜,流民成风,这又如何解决?

    其害必大!

    朱允炆也清楚,古代施行重农抑商的基础是“封闭的”小农经济,一旦重商,小农经济承受一定的冲击,是必然的。

    可问题是,这个代价是必须付出的。

    眼下围绕着京师,已经出现了不少新型产业,如羊毛纺织业、造纸业、煤炭业、酿酒业、交通业(混凝土施工),而这些产业需要很多的人手,可京城没有那么多人。

    如果人多,朱允炆也不至于亲自去说服灾民留下。

    农村人口的转移,是城镇化与轻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力量,冲击少部分农业,未必会对整体农业造成损害。

    说商业发展造成流民成风,那完全是乱扣帽子。

    从历史发展来看,商业发展不会造成大规模的流民,真正造成流民的原因,是土地兼并,是因为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!

    只要不让农民失地,大规模的田地荒芜,大规模的流民就不会发生,人口流动也会显得井然有序。

    而有一条鞭法与遏田产兼并国策,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的条件已然不存在,这个时候推动商业,吸纳闲散人员进入京师,对地方而言倒也不算是坏事。

    这个时代不像后世,独生子女是宝贝,搁在明代,独生子女只能说老爹不给力,两三个男丁都是少的,有些人家要生十几个娃。

    即使是吃不上饭,娃也照样生。

    比如贫农朱五四,就有四个男娃、两个女娃,老四专门干放牛的活……退出转码页面,请下载小说阅读最新章节。

    如果当时有大商业,朱五四在家给地主打工,让老大、老二去打个短工、长工之类的,何至于饿死。

    商业未必就有罪。

    郁新、黄子澄、茹瑺面面相觑,三人轮番进言,以各种危言耸听来劝告朱允炆更改殿试策问,却又被朱允炆一一驳了回去。

    到了最后,朱允炆有些不耐烦,道:“文官不是渴望盛世吗?何为盛世,盛世是百姓不饥寒,物产丰富,商业繁荣,是国泰民安,各有所产,各有所为!你们难道不想看到十年、二十年之后,朝廷可以从商人手中收取八成税赋,而只从百姓手中收取一两成税赋?”

    “推动商业,扩大商税在税赋中占比,朝廷才能将眼下十五税一的农税,调整为二十税一,他日恢复至三十税一,乃至更低!到那时,物产丰富之下,没有商人转运粮食,没有商人交易,粮价必会大跌,谷贱则伤农,这也不是你们想看到的结果吧?”

    “再说了,商如何发展,此事朕还需要与你们再议,眼下不过考校进士之才思,若没有可取之策,也无损失,若有可行之法,岂不是一大收获?”

    面对朱允炆的解释,郁新、黄子澄等人终点头同意。殿试策问题发至司礼监经厂刻板,而内阁大臣也被“圈禁”起来以保密……

    解缙与徐辉祖自二炮局待了三个多时辰,方返回武英殿奏报。

    解缙面带笑意,赞不绝口,道:“皇上,得益于火药改良,二炮局新制火炮可谓威力不凡,其射程已突破一千五步,然就毁伤来看,三百五十步内为佳。而寻常大将军炮毁伤最大距离只有二百五十步,两相对比,新制火炮完胜。”

    朱允炆听闻并没有笑,只是皱眉问道:“三百五十步?朕记得张辅军报中,安南神机炮可在三百五十步开外,乃至四百步外毁伤城关,如此说来,二炮局新制火炮,依旧不如安南神机炮?”

    解缙与徐辉祖脸上的笑意顿时消散。

    徐辉祖言道:“皇上,二炮局还在对新制火炮进行改良,加之广西那边会将安南神机炮运抵京师,臣相信,几个月之后,二炮局火炮定能超越安南!”

    解缙也为二炮局说话:“眼下二炮局匠人极为投入,堪称废寝忘食,已有不少主意,假以时日,一些想法试验出来,兴许会有大成就。”

    朱允炆清楚欲速则不达的道理,只好舒缓了下情绪,道:“给朕一份卓有贡献的匠人名单,殿试之后,朕要亲至二炮局,给他们嘉奖!”

    殿试如期而至,曾棨、周述、周孟简一干人次第落座。

    朱允炆端坐在殿上,目光扫过众进士,最终停在了骆冠英身上,他进入国子监之后,并没有一心做学问,而是得到了某种“授意”,开始走向“商道”。

    而授意的人,不言而喻,是后宫里的那一位……寒梅惊雪的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