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司匹林的作品集 - 历史小说 - 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- 第三十四章 朱高煦测字,朱棣反击

第三十四章 朱高煦测字,朱棣反击

    僻静巷。

    朱高煦看着眼前摆摊算命的落魄中年人,深黑色的衣服上,补丁一块白色绢布,显得突兀,不伦不类,摊子上,放着一本陈旧的《易经》,身旁的招子上,写着“测命知运”四个字。

    “你便是金忠?”

    朱高煦有些不以为然。wap.

    金忠眯着眼,打量了下朱高煦,起身施礼道:“是在下,这位公子可是熟人介绍所来?”

    朱高煦微微点头,顺势说道:“正是,敢问先生,命数——真的可测算吗?”

    金忠含笑打量着朱高煦,说道:“万事万相,皆分表象内象,知其一,窥其二,索骥其三,不是难事。个人命数,终还是在阴阳之间,五行之内,自是可测。”

    朱高煦微微点头,拿出一锭银子,放在桌子上,说道:“那便请先生给我算算。”

    金忠捋了下胡须,将银子收起,问道:“公子是想卜卦,还是测字?”

    朱高煦想着当下时局,稍有不慎,燕王府便再无立身之地,而自己虽为世子,却无良策,只能如坐针毡,任由朱允炆步步蚕食,未来自己命运,又将如何?

    暗叹一声,朱高煦道:“测个字吧。”

    金忠准备着笔墨,询问道:“公子所测,是姻缘,财运,还是前程?”

    朱高煦提笔,写了一个字,上为“人”,下为“十”,说道:“便测命数。”

    金忠看了一眼朱高煦,低头拿起纸张,仔细看着“仐”字,微微一笑,说道:“公子此字,可相当有趣。仐,一作今日今时。所谓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公子问今,可谓近忧重重。仐,二作伞,乃是遮蔽之物,可见公子,身处要职,上有遮蔽,暂无险境,然而……”

    “然而什么?”

    “然而雨伞之外,皆是风雨。若是起了风,恐会淋湿。”

    朱高煦眉头一抬,看着金忠,惊讶不已。

    金忠所言,确有道理。

    今时今日,烦忧重重,可谓是寸步难行。

    当下,新军之策刺入新军三卫,所有士卒都在等着自己父亲的解释。一个处理不当,燕王三卫很可能顷刻之间分崩离析,军心尽失。

    至于那句上有遮蔽,不正是说自己是世子,上面有藩王吗?

    暂无险境?

    就以当下而论,虽非身处险境,却依旧在风雨之中,若起了风波,自己纵有遮蔽,也无法全身而退。

    “还有吗?”

    朱高煦强压震惊,询问道。

    金忠手指“仐”字,说道:“公子且看,此字上为‘人’,下为‘十’。从下面看,‘十’字,纵横者也,通达南北,贯连东西,意在四方。四方之地,皆是王土。若是在下所测不错的话,公子出身不凡,必与皇室相关,未来前路,应是藩王,或不低于藩王。”

    朱高煦眉头微微一皱,暗自思量:不低于藩王?

    这是什么意思?

    按照朝廷藩王规制,若自己父亲故去,接替燕王位的必然是自己的大哥朱高炽,自己只能是高阳郡王。

    想要当藩王,只有两个可能:

    一是老爹老哥都死了,且老哥没后人,自己顺理成章,接替燕王位。

    二是老爹带着大家一起打天下,将那朱允炆拉下马,到时候父亲朱棣当了皇帝,自己不就是藩王了吗?

    不低于藩王?

    藩王之上,是什么?

    是皇上!

    莫不是金忠在暗示,自己有天子之气运?

    朱高煦眼神放光,看着金忠,追问道:“还有吗?”

    金忠淡然地说道:“再看‘仐’的上部,是个‘人’字,人在四方之上,可见公子将来,必身居高位。只不过,有些可惜……”

    “可惜什么?”

    朱高煦连忙问道。

    金忠指了指纸张之上的“仐”字,说道:“只可惜,此‘人’字,尚未完全出头。”

    朱高煦脸颊微微一颤,盯着金忠,厉声喊道:“什么意思?”

    金忠收起纸张,看着朱高煦,平和地说道:“人未出头强出头,命里有时莫还休。公子前路,有大好前程,不妨走走看。”

    朱高煦见金忠不想再言谈,便压下了心中疑惑,拿出了父亲交给的玉佩,放在桌案之上,恭谨地说道:“在下朱高煦,还请先生助燕王府脱困。”

    “世子殿下?”金忠吃了一惊,连忙走出施礼,说道:“小的有眼无珠,不识殿下,刚才多有得罪,还请世子殿下见谅。”

    朱高煦连忙搀起金忠,肃然说道:“今日我来,是受父王所托,请先生到府邸一叙。”

    金忠呵呵一笑,说道:“必是为那新军之策吧?”

    朱高煦严肃地点了点头,问道:“先生可有破解之道?”

    金忠微微摇头,说道:“此事还需问过燕王,方可定夺。殿下且容我收起这些吃饭的家伙。”

    燕王府。

    朱棣请金忠上座,金忠不敢,推辞再三,坐在了朱棣右手边。

    朱棣将京师时,婉拒新军之策入三卫的经过与缘由告之金忠,然后说道:“如今三卫人心惶惶,甚至有人骂我朱棣乃是不顾人情的铁血屠夫,呵呵,再这样下去,本王也只能回京师守陵去了。”

    金忠思忖良久,严肃地说道:“王爷,新军之策并非不可破,一切还有转圜余地。”

    朱棣连忙起身,长长作揖,道:“还请先生助我。”

    金忠连忙起身闪至一旁,王爷的礼数,还不是自己可以承受的住的,若是狂傲没边,坐在那里承受了,说不定哪天,就被干掉了。

    做人,需要谨慎,懂礼,懂别人的心思。

    这是金忠的生存之法。

    金忠还礼,之后严肃地说道:“王爷,新军之策,优渥异常,却也是破绽重重。”

    “哦?何出此言?”

    朱棣拉着金忠坐了下来,问道。

    金忠说道:“新军之策,浮动人心,归根到底,在于利益二字。皇上是以利许军,以利收军心。可皇上终究还是年轻了一些,只在京营施行了一个多月,便敢将新军之策推广北直隶等地,这将带来一个极大的问题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问题?”

    朱棣沉思。

    金忠沉声道:“军费激增,粮饷不足的问题!燕王常年统兵,当知军队耗费巨大。新军之策看似优渥,然则不可持久。要知,北地哪里有那么多肉?北平府周围又有多少肉食,向北呢?天寒地冻的,哪里弄那么多牲畜?”

    “肉食且不说,便说增加的粮饷,便要耗费多少?北平府如今存粮,不过七十万石,但要供应的,可不止是八万三卫,还有都司五万兵马,还有十多万百姓,不久之前,盛庸又从城外诸卫,新调三万兵马入城。这么多人,要吃多少粮食?”

    “往日粮饷,不过堪堪平衡,如今凭添三万兵马,可是有人要饿肚子的。一旦朝廷供应不及,新军之策出现一点纰漏,便会处处破绽。新军之策,也只能成为笑柄!”

    “到时候,士兵怨声载道,必不愿忠诚于一个空许承诺的国君。届时,只要燕王振臂一呼,天下士卒必纷纷响应,大事可成!”

    朱棣、朱高炽、朱高煦、张玉等人听闻金忠的话,纷纷赞叹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金忠的话,切中了朱允炆的要害。

    新军之策施行容易,但坚持下去不容易,一旦出现了问题,那士兵可是要闹腾的,这些士兵都是拿着武器的职业兵,说不定哪天便反了!

    若是如此看,事情还不是太糟糕。

    朱棣松了一口气,笑着说道:“道衍临走之前,推荐先生来燕王府,今日听闻先生高论,果是不凡。只是,不知先生认为,新军之策何时可露出破绽?”

    金忠掐算了下,说道:“两年内。”

    朱棣皱眉,两年可有些长了,自己恐怕等不了那么久,不过,若真有时机,那再等两年也无妨!

    “那当下之困,如何解?”

    朱高炽询问道。

    金忠对朱高炽拱手,道:“殿下所问,正是当下最紧要之事,此事需要燕王配合……”

    三卫校场。

    朱棣身披战甲战袍,威武而至,三卫八万士卒,齐刷刷列阵,一时之间,无人敢言。

    虽然平日里,敢说朱棣坏话的人不少,但真正面对朱棣的时候,却没有人敢于直接与之对抗!

    朱棣站在高台之上,抽出腰间宝剑,猛地丢了出去,高声喊道:“是谁想杀我朱棣,来啊!本王今日便站在这里让他杀,谁有胆量,上前一步!”

    威严赫赫,无人敢动!

    朱棣愤然喊道:“你们很多人,跟了我十年,二十年,甚至更久!本王是什么样的人,你们看不清楚吗?一个新军之策,就让你们丢了魂魄,这样的兵,还怎么上阵杀敌?!怎么精忠报国?!呵呵,有人说我铁血屠夫,今日便是屠了你们这些不争气的兵,朝廷也不会说什么!”

    “新军之策,是大明国策!什么是国策,国策那就是,但凡我大明领地,皆行此策!难道你们脚下是大明之外吗?丘福,你告诉我,这是哪里!”

    “这里是大明北平!”

    “都听清楚了吗?这里是大明北平!新军之策,能少得了你们吗?少不了!一个个失落什么,丢什么人?本王为什么不允许新兵之策入三卫,那是因为本王知道,这国策施行,破绽重重,未必可行!”

    “就以家属司而论,说成立就能成立吗?成立了之后,马上就可以帮助父母解决问题了吗?家属司布置多少人?能管得住几万士兵的家属?”

    “再说那看病御钱!一个士兵以一年一两御钱来论,那便是两百万两。去年大明国库,总共才三百万两,拿出两百万两充当御钱,你们认为可行吗?”

    “如此糊涂的新军之策,不过是过眼云烟,晃瞎了你们的眼睛罢了!此策,不可行,不可持久,本王正是知道其中问题,才不舍你们入新军之策,是怕你们从天堂,跌落地狱!”

    PS:

    有推荐票,月票的,还请支持下《大明》,惊雪谢过大家。寒梅惊雪的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