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二章 朕赐你姓郑,名和!
书迷正在阅读:大梁贵婿、让你代管新兵连,全成特种兵了?、大秦:开局大雪龙骑,签到焰灵姬、王爷,王妃又恃宠而骄了、吕布的游戏、天罪:王牌执法者、穿越恶龙:开局国王献祭公主、篮坛科学家、白夜浮生录、诡秘如风,常伴吾身
朱允炆看着朱棣,询问道:“那燕王府中,可有太监名为郑和的?” “太监?” 朱棣更懵了。 皇上该不会是找自己开涮吧? 整个燕王府都没有,太监怎么会有? 朱允炆看着朱棣有些发懵的样子,眉头紧锁,难道说,郑和现在还没在朱棣身边? 不应该啊,自己身边也没郑和啊。 徐辉祖没有说话,暗暗琢磨,这个郑和的家伙,到底是什么人物,竟然值得皇上亲自问询讨要? 太监? 皇宫还缺太监不成? 朱允炆没有再追问,朱棣连自己讨要道衍都没说什么,要一个郑和,他更不会说什么,除非,他真的不知道。 走出书房,朱棣带着朱允炆走向后花园,两人的交谈平和了许多,偶尔还有笑声。 月亮门前,一位大致两米高的大汉肃然站立,远远看到朱允炆与朱棣来了,便跪在一旁。 朱允炆扫了一眼,便走进了月亮门,但刚走了两步,突然停了下来,转身看向月亮门外,对朱棣问道:“这位护卫是谁?” “马三宝。” 朱棣连忙回道。 朱允炆眼神一亮。 该死,自己怎么忘记了,郑和这个名字,是因为靖难时期,马三宝在郑村坝之战中为朱棣出谋划策,帮助朱棣取胜,后来朱棣当了皇帝,赐马三宝姓郑,名和。 怪不得找他不到! 朱允炆走了回去,马三宝还想跪拜,却被朱允炆拦了下来,说道:“你好好站着。” 马三宝不知所措地看着朱允炆。 朱允炆端详着马三宝,面白如玉,颔下无须,额头、脸颊和颧骨都比较高,眉目分明,耳朵很大。 “你在燕王府多久了?” 朱允炆问道。 马三宝声如洪钟,道:“回皇上,已有十三年。” “走,我们说两句话。四叔,魏国公,你们先不要过来了。” 朱允炆拍了拍马三宝的肩膀,对惊讶不已的朱棣与徐辉祖喊了声,便带马三宝走至一旁的亭子里面,示意马三宝坐下,马三宝不敢,只不安的站着。 “不知皇上……” “安塞俩目阿莱以枯木。” 朱允炆淡然地说道。 马三宝顿时瞪大了双眼,连忙说道:“我阿莱困闷塞俩目。” 朱允炆微笑着,果然是他。 两人的对话,不过是伊斯兰教徒的一种交流方式。 朱允炆说“愿真主赐你平安”,马三宝回“也愿真主赐你平安”。 虽然朱允炆对西方宗教不感兴趣,但作为后世人,或多或少地都接触过一些西方宗教文化,什么基督教的耶和华,伊斯兰教的安拉,还是知道一些的。 再不济,兰州拉面总吃过吧。 兰州拉面多是回族人开的,而回族人信奉伊斯兰教,说来,和马三宝一个信仰。 “皇,皇上……” 马三宝哆嗦了起来,多少年了,从来没有听闻到伊斯兰教徒的问候,谁曾想到,突然的问候,竟然来自于大明帝国的皇上! 朱允炆看着眼前的马三宝,心潮澎湃,自己的大航海时代,终于找到了统帅! 只是,马三宝的过去,是不堪回首的。 洪武十七年,傅友德、蓝玉进军云南,当时只有十岁的马三宝,便成为了俘虏。 之后,便被阉割,入宫服役。 “朕并非是伊斯兰信徒,但朕看过《古兰经》。” 朱允炆缓缓说道。 马三宝激动起来,没想到,皇上竟然看过伊斯兰教的《古兰经》。 “安拉是不是你的神,朕不管。但希望从今以后,你跟随朕,忠于朕!朕给你机会去航海,去圣地麦加朝圣!去实现你伊斯兰教徒的梦想!” 朱允炆严肃地说道。 马三宝呼吸急促起来,双眸熠熠。 梦想! 皇上支持自己的梦想! 自己可以出海? 可以去麦加? 可以去感触圣石,可以向真主安拉吐露心声? “你愿意,追随朕吗?” 朱允炆问道。 马三宝扑通跪倒在地,高声喊道:“我愿意!” 朱允炆抬手,说道:“起来吧,既然你追随朕,那你的名字,便不再是马三宝,朕赐你姓郑,名和!入御马监,为掌印太监!” “郑和!” 马三宝重复着这个名字,然后跪恩:“谢皇上赐名!” 朱允炆哈哈大笑,心情舒畅。 带着马三宝走向朱棣、徐辉祖,说道:“四叔,此人,朕要定了。” 朱棣看向马三宝,皱了皱眉。 不知道朱允炆抽了什么疯,抢自己的太监兼护卫。 但这一次,朱允炆可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。 皇上要人,还能有什么办法,只能放人。 朱棣无奈点了点头。 马三宝跪在朱棣面前,说道:“马三宝承蒙燕王照顾,万千感恩难言,望燕王威名四海,身体康泰。” 朱棣叹了一口气,这个护卫,深得自己信任,可如今…… “四叔,今日朕带魏国公前来,是有件事想和四叔商议。” 朱允炆轻轻说道。 朱棣笑得很难看,看向徐辉祖,不知道还有什么花样。 徐辉祖拿了一份文书,递给了朱棣,说道:“此乃新军的政策篇,在京营已施用月余,获得极大成功。皇上说了,天下兵马,皆是朝廷之兵,理应享受一样的政策,无分内外,无分亲疏。”m. 朱棣接过文书,仔细看了下去,越看越心惊。 这些政策,涉及后勤、晋升、士兵本身、士兵家属,甚至还包含了士兵退役后的养老政策! 任意一条,都足以收拢人心! 如此政策一旦普及至大明,所有军队必然归心朝廷,归心朱允炆! 那日后,谁还为自己卖命? 他们只会为朱允炆卖命! 这不是新军政策,这是夺军政策啊! 士兵当兵,不就是来吃苦的,用力气换口饭吃? 很多人当兵,是迫于无奈,迫于生计! 可现在朱允炆的新兵之策一旦传播出去,那当兵就不再是苦哈哈的差事,而是令人满意的“好差事”! 到时候,兵会感谢谁? 自然是大明皇帝建文帝朱允炆! 纵然是自己振臂一呼,哪怕是把胳膊挥断了,声音喊哑了,恐怕也没有几个人愿意跟自己去造反,甚至可能会将自己绑起来,直接送到南京! “这个……皇上,这新兵之策,恐怕耗费银钱、粮食无数,推行的话,是不是有些冒险,一旦不能做到,岂不是容易引发兵变?” 朱棣不允许这种政策发行,起码不能发行在自己的军队之中! 否则的话,自己根本指挥不了几个人! 朱允炆站在亭子旁,看着一旁的湖水,说道:“银钱、粮食拨付,是户部的问题。户部商议过,他们说没问题。” 朱棣吞咽了下口水,低头看了看文书,又说道:“这政策太过优渥,恐会降低士兵死战之心,若至战场,士兵惜命不已,畏惧不前,如何是好。” 朱允炆示意刘长阁给自己捡一些石子过来,对朱棣说道:“所以,在政策之外,还需要辅以思想建设。让每一位士兵都明白,他们的战,是为皇上而战,是为大明而战。他们的死,是为了帝国,为了这山河,万年不褪色!” “再说了,朕不认为,对他们好他们反而不敢拼命了。难道说,朕以真心待四叔,四叔不会真心待朕?这样荒谬之言,朕是不会相信的!” 朱棣彻底没辙了。 看着手中的文书,恨不得将它撕碎。 朱棣不敢想象,一旦这些政策传播出去,自己手中的兵马,还有几成是自己的人! 徐辉祖看着沉默不语的朱棣,说道:“此番政策,于京营取得成功,深得军心,自当惠及帝国每一位士兵。皇上与五军都督府一致认为,燕王忠孝仁义,又是北方统帅,声望极高,故想将此事托付给燕王,负责北平府周围军队新军之策。” 朱棣恨得牙根都疼了起来,什么忠孝仁义,声望极高,不就是怕自己造反,想先从北平府施行新军之策,瓦解自己的力量吗? “臣恐能力有限,如此大事,还请皇上另选高明……” 朱棣婉拒。 朱允炆呵呵笑了笑,说道:“既然四叔不愿意,那就让北平都指挥司平安来施行吧。至于燕王三卫……” 朱棣陡然瞪大眼,惊惧地看着朱允炆。 朱允炆向湖水中丢了一颗棋子,说道:“由四叔管理,朕便不操心了。” 朱棣紧张地心才放了下去。 但朱棣也明白,随着朱允炆一步步动作逼近,自己已然没了还手之力! 平安施行新兵之策,必然弄得北平府人尽皆知,周围诸卫也必然纷纷响应,归心朝廷。 而自己手里,只剩下燕王三卫与亲卫,满打满算,不过五万余兵力罢了!靠着这点兵,去对抗齐心齐力,封锁自己的四十万大军,肯定是送死! 朱允炆不管朱棣喜不喜欢,强力将新兵之策推行出去,尤以北平府为首要之地。 这是因为北平诸卫中,虽然吃的是朝廷的粮食,但毕竟很多人都是燕王旧部,尤其是将校军官,多是朱棣一手提拔上来的,一旦朱棣有异动,那些人将会为朱棣送上兵力。 这是朱允炆所不允许的,推行新兵之策,撤换将校军官,将会一起施行。 到这一步,朱允炆还是给了朱棣很大面子。 毕竟,燕王三卫,朱允炆没有动! 这些人名义上燕王卫队,但从根本上来说,这些卫队是北直隶经制之兵,真正的指挥权,归北直隶都指挥使。 只不过按照朱元璋的制度,亲王代领统帅之职。 除了燕王三卫之外,燕王还有亲兵,这些亲兵近万人,朱允炆也没有去动。 朱允炆在等待,等待以“势”压垮朱棣,让他彻底屈服!寒梅惊雪的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