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司匹林的作品集 - 历史小说 - 陛下因何造反在线阅读 - 第626章 水

第626章 水

    茅良哲告退离开了行宫,朱由检却仍然在沉思着。

    把茅良哲调回朝中有两个原因,一是茅良哲在海贸商行时间太长了,很多大掌柜都是其一手提拔,在海贸商行说一不二。若是再让其干下去的话,恐怕会生出事端,比如巨额贪腐等等。

    海贸商行利润极大,对皇室非常重要,朱由检不愿看到那种情形出现。朱由检虽然允许茅良哲举荐三个商行大掌柜人选,但每个商行的财副都必须由朱由检亲自委派,直接掌管商行账目,另外还会往商行暗中派出督察。

    每年数百万两的利润,朱由检不允许出任何乱子。

    而调回茅良哲的另一个原因,是真的需要他主持税务部。去年成了的税务司主事是平辽伯赵率教,但赵率教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,当时用他主要是为了对付北京城内的勋贵,而税务司真正管事的是谭兴贤。

    税务司成立一年多来,税务司先后在运河沿线各大城市开设分司,每月能征收税银十多万,一年下来征收的税银已经超过百万。假以时日,若是在整个大明全面征收商税,每年征收的税银恐怕要超过千万两!具体数字不好说,但超过田税是必然。

    南巡一路行来,朱由检见识了扬州以及江东的繁华,运河的商船如织,长江中舟楫如梭,充分证明了江南各地商贸何等的繁华。江东,被反贼占据的江西,以及浙江福建广东,是工商最为繁茂的几个省,特别是江东四府和浙江,家资百万的豪商为数众多,家资十万者不可胜数。若是全面征收商税的话,哪怕是十一之税,每年税收到底有多少简直无法想象。

    再比如皇家海贸商行,看起来占了倭国航线三分之二的份额,但目前也只是开展倭国航线而已,吕宋及南洋航线还没有涉足,而南洋海贸利润之大不亚于倭国。若是对海商全面征收商税的话,每年的税银也会有数百万两纹银。

    全面征收商税是朱由检制定的国策,不可更改。所以有必要专门成立一个部,负责商税征收。在朱由检的心中,税务部的地位将不亚于户部,甚至比户部还要重要一些。

    按理说税务部是在税务司的基础上扩建,赵率教自然不适合当这个尚书,副司正谭兴贤却有能力担任。但谭兴贤到底资历尚浅,不足以被任命为正二品大员。朱由检便下令,任其为税务部左侍郎,位次仅在茅良哲之下。而税务部需要官吏,一部分是由税务司官吏组成,再就是从吏考通过者中抽调一批算术学的好的。

    不过朱由检还有一个忧虑,茅良哲离开海贸商行后,海贸商行的生意会不会受到影响?

    盘算一番后,朱由检突然笑了,他已经想明白了,海贸生意的好坏其实关键在于水师武力的强大。

    正是福建水师强大的武力,清除了沿海诸省的海盗,才使得大明沿海没人敢和皇家海贸商行竞争,才使得那些海商老老实实给商行交银子买出海贸易权。

    正因为福建水师的强大,皇家海贸商行才能控制倭国航线。

    所以只要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师,任何人做海贸商行掌柜都差不多。

    所以,必须继续扩充水师力量,要大规模的造船,造大船,造出比佛郎机荷兰红毛鬼还要大的海船,这样将来才能在各个海域和西夷人抗衡。

    虽然不懂得造船,但朱由检知道,造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。特别是那些大海船,每一艘都需要数量庞大的木料,而且不是一般的木料,想筹集出适合且足够的木料并不容易。

    懂得造船的工匠大明有的是,皇家科学院中不少西夷传教士,也都懂得造船,若是木料和其他材料足够的话,造船媲美西夷战列舰巡洋舰的大船也没有问题。但问题是想筹集足够的木料并不容易。李彦直在福建五年时间,也只造出了二十艘三桅海船,其中只有三艘夹板船,就这已经用光了整个福建各船场的木料。

    “传旨,从即日起,重建龙江船厂,从全国召集懂得造大船的工匠,重金购买适合造船的大木,命各省筹集造船的绳、胶、漆等各种材料。”沉思良久,朱由检缓缓说道。

    “是,陛下。”一旁的柳如是奋笔疾书,把朱由检的话记录下来。

    福建水师实力固然强大,但却无法和西夷相比。也许有人说李彦直打败了台湾的荷兰人,这些西夷人的实力也就那样。那其实是一种错觉。

    台湾毕竟靠近大明,在台湾岛的荷兰人也就五六条船,而且都是一些中型武装帆船,整个台湾岛的荷兰兵也只有千余人,李彦直动用了上万禁卫军数百条船方才打赢。

    荷兰人主力舰队并不在大明沿海,而是在欧洲,正在和西班牙人、英吉利人争夺欧洲霸权。

    不管是荷兰人的主力舰队,还是西班牙的主力舰队,都不是大明水师所能抗衡。

    魂游四百年的朱由检知道未来的世界格局,若是任由局势发展的话,未来的几百年将是西夷人的天下,华夏将会很快被西夷人赶上并彻底超越。

    现在西夷人已经发现新大陆很多年,西班牙,葡萄牙,乃至英吉利,正在新大陆疯狂的建立殖民地,疯狂的掠夺财富。正是靠着从殖民地掠夺的财富,那些西夷小国才能拥有庞大力量,才能控制整个世界数百年。m.

    在战船火炮等方面,大明已经落后了很多,若是再不奋力直追的话,恐怕再也追不上。

    正是因为知道未来的格局,朱由检才做事这么急。

    他要尽快在大明进行改革,均田改制,彻底控制大明。然后以整个大明的力量发展海军,向海外扩展。

    台湾和福建近在咫尺,台湾岛上的荷兰人力量薄弱,赶走荷兰人占领整个台湾很容易。接下来还要向占城、越南,吕宋、婆罗洲、爪哇、马六甲进军。要彻底控制马六甲以北的各个岛屿,把南海当做华夏的内海。

    吕宋岛有金矿,更有大片适合耕种的平原。占城土地肥沃粮食一年三熟。婆罗洲富源广阔,爪哇岛等岛屿更是盛产价格昂贵的香料。

    南洋虽然气候炎热,但不可否认,那里的资源实在太丰富。这些年来,大明气候越来越寒冷,而且天灾越来越多。在农业技术根本得不到本质的发展的现在,以大明的田地已经难以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。所以才有了各省百姓起义,才有了建奴之乱。

    谷庢即便能彻底完成均田,以大明现在的人口土地现状,均田之后百姓的日子也不会过的有多好。比如江南,人口多田地少,很多地方均田后人均也不过一两亩田地,这么少的田地,所产的粮食根本就无法吃饱,更不用说过上富裕的生活。

    所以,对付天灾最好的办法,便是向海外扩展。占据海外富饶的田地,然后进行大规模的移民。人口少了,田地自然能够养活剩下的人口。

    华夏三千年的历史,其实就是一部人口和田地的历史。都说华夏王朝顶多坚持两三百年,然后必然灭亡,真正的原因就在于此。

    一个王朝成立两三百年后,人口必然繁衍的非常多,田地不够养活这么多的人口,必然有人会饿死,不甘饿死的话便会铤而走险造反,然后便是战争,便是大乱。

    等到大战结束,王朝覆灭,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,人口会迅速减少,十不存一乃是常态。人口少了,土地足够养活先有的人口,然后便是治世来临。两三百年一个打轮回,真正原因就在于此。

    说什么文景之治,贞观之治,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固然都是千年一遇的英主,但出现治世的原因全是他们功劳吗?也未必。

    文景时,经历了秦末汉初的战争之后,华夏人口急剧减少,文景二帝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,只是没有瞎折腾而已,然后便迎来了治世。

    贞观之治也差不多,经历了十多年隋末大战,中原的人口十不存一,土地足以养活剩下人口,于是便迎来了盛世。唐太宗固然雄才大略,但若换上李建成当皇帝的话,也未必会差多少。(吐槽了一下李世民,大家别黑我,其实我对唐太宗还是很尊重的。)

    大明现在的情形也差不多。立国两百多年后,大明的人口同样急剧增加。虽然官方统计的数据始终是六千多万,但实际人口肯定要超过一个亿,甚至两个亿也有很能。实在是隐户太多。

    很多百姓为了躲避朝廷税赋,拖家携口逃离家园,托庇在士绅地主做雇农,然后变成了黑户。农户如此,军户匠户逃亡者也非常多。而对地方官府来说,治下户册上若是人口数量多的话,向朝廷缴纳的赋税也多,在大明,征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。若是征税数量太少的话,地方官员便会被朝廷斥责甚至罢官。为了完税率,地方官对这些隐匿黑户也根本不管。甚至巴不得治下户籍人口少,这样征收的赋税交给朝廷一部分后,还能贪污一部分。

    人口增加,田地兼并越来越重,再加上各种天灾,以及建奴的抢掠,大明终于走到了末路。

    而这一世,朱由检励精图治,积聚(抄家)钱粮,苦练精兵,才得以击败建奴,把大明从灭亡的悬崖拉回。

    但只这样就够了吗?远远不够!在未来的二三十年,天气还会越来越冷,各种天灾还会接二连三,田地绝收,百姓吃不上饭,还会有接二连三的起义造反。

    只要人口和土地的矛盾不能解决,战乱是必然的事。朱由检不想看到这种情形出现。

    而解决的唯一办法,便是向海外扩展,占领资源丰富的东南亚,把多余的人口移民过去。

    国内的人口少了,剩下的百姓便不至于饿死。而大明也能趁机占领大量的地盘,在未来能和西夷人抗衡。

    当然,东南亚那些国家并不好打,那里气候炎热潮湿,充满瘴气毒虫,想打下来并不容易。大明也能占领过越南,但最终还是被迫放弃。

    而要打下东南半岛和南洋群岛,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官府为后盾,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来攻城略地。

    当然,那都是以后要做的事,而现在,还是先彻底平定各省士绅之乱,然后在整个大明进行均田改制。至于其他,只能日后再说。

    朱由检正沉思着,王承恩上前提醒道:“陛下,郑芝龙等在外面,要不要宣他觐见?”

    “啊?宣他进来吧。”朱由检忙收回思绪,沉声说道。

    “末将郑芝龙叩见陛下。”郑芝龙恭敬的跪拜行礼。

    “朕的飞黄将军来了啊,快快平身。”朱由检微笑道。

    “这几年来你为朕开拓海贸,真的是辛苦了。”朱由检道。

    “为陛下效力,都是末将的本分,不辛苦。”郑芝龙连忙道。

    朱由检微笑道:“朕并非客套,这几年,海贸商行真的立下大功。正是海贸商行赚的银子,让朕才有财力养兵,才能击败建奴收复辽东。爱卿你有所不知,这几年来,国库收入锐减,国事开支却越来越大,朕自登基以来,常为国事彻夜难眠,常为无处筹集银两而发愁,幸好有了海贸商行,大大的解决了朝廷的难题。爱卿你不知道,为了省银子,这两年来,朕甚至不舍得做一件龙袍,龙袍破了都是由皇后亲自缝补......”

    朱由检拉着家常,说着朝廷这些年的困难,说着自己的艰难,郑芝龙却听得浑身不得劲,甚至生出了隐隐的恐惧感。

    朝廷这么缺钱,要靠海贸商行的银子维持,而自己却在海贸商行占据股份分红,每年分得数十万两银子的利润。皇帝都如此的节俭,自己却花费巨资在安平老家建设豪宅。

    虽然这一切都是自己该得的,但是其他人又会怎么想?自己一个臣子,凭什么在皇家商行中占据股份?

    越想,郑芝龙越恐慌。

    “陛下,国事如此艰难,末将很是不安,愿献出在海贸商行中的股份给朝廷。”郑芝龙突然说道。任国成的陛下因何造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