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一十一章 看不见的手(中)
对于一个动辄宅居深宫的大明皇帝来说,经常记不清那么多官员,大部分大臣可能都只是奏疏上的一个人名。 能把内阁、翰林词臣、部院堂官都认识清楚,就是很不错的皇帝了! 大部分普通人,可能连这次廷推出现过的几位高官人名都记不全。 让这样一个皇帝,独自钦点所有大臣的任命,哪怕只管大员,那感觉也像是要人正确组装几百个陌生零件,实在是为难人。 所以不是皇帝不想彻底人事集权,而是真没那个精力,能同时亲自操纵几百个职位的不停连锁变动。 于是才会有了朝臣集体廷推制度的出现,中低级官员推选授权给吏部,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员推选授权给廷推。 此外边镇督抚由吏部和兵部推举,内地督抚由吏部和户部推举。 翰林、内阁又另成一套体系。 反正无论怎样,最后人选都会奏报给皇帝,皇帝负责御批,或者否决。 一般来说,如果不是有特别碍眼的人,皇帝也懒得挑剔。在皇帝眼里,都是一个个零件,谁当什么官似乎都差不多。 只有阁臣、翰林、天官这三种最靠近皇帝的职位,皇帝可以一句话就定下人选并传旨昭告。 至于其他情况,如果皇帝特别欣赏某人并想提拔的话,必须先下旨给吏部,走一遍程序才任用,当然吏部一般也不会抗旨。 以上就是大明中后期高层人事制度的一些简要说明,并不像影视剧里那样,皇帝似乎什么都能直接管到。 明白了廷推的意义,就知道嘉靖十五年四月的这次大廷推意味着什么了。 这时候,真正的主菜才开始上。 只要还没被皇帝御批,周用依然还是吏部左侍郎,继续主持廷推。 按照流程,开始向参加廷推的朝臣征询礼部尚书推举人选。 这回是王廷相先开口说话,莫得感情并旗帜鲜明的说:“我荐举原南京礼部尚书严嵩。” 在意料之中,众人又扭头去看另一位王大人。 在上次廷推时,这位挂着秦德威师叔标签的王大人天外飞仙一般,提名了霍韬,震惊了一片人。 就连霍韬本人也在紧紧盯着王以旂。 他知道,别人没那个胆量捣乱,对手许赞也不会坏规矩,只有秦德威师叔是个不安定因素!wap. 王以旂眼观鼻鼻观心,安安静静。在这种公开场合,总要讲点政治道德,不要犯规。 刚才霍韬赞同了推举自己为吏部左侍郎,算是响应了一次“得加钱”要求,达成了一次利益交换约定。 那么自己现在就该收手,不能硬拱霍韬去当礼部尚书了。 许赞看着王廷相,赞同道:“听闻严嵩才力过人,士林名望极高,去礼部正好。” 霍韬不说话,他不可能直接给夏言的同乡小弟唱赞歌。但他也不反对,这就足够了。 陆陆续续有人附和着赞同,虽然也有人出来反对,但完全没有份量,几句话就驳斥下去了。 今日廷推的第三个结果出来了,朝臣推举严嵩为礼部尚书。 到目前为止,已经出现的三项结果似乎都很顺利,有点不像是常见的撕逼式廷推。 这让众人很是怪异,但又隐隐约约的感到,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,正在这里带节奏。 随即就是今天最后的压轴大戏,到底谁将是候补吏部天官? 完全没有任何意外的,有人提名了户部尚书许赞,有人提名了左都御史霍韬。 此外就很默契的没有其他候选人了,格局就确定二选一了。 还是老规矩,“七卿”级别的大佬先说话。 但吏部、礼部缺席,户部尚书、左都御史被提名,所以“七卿”里只剩了兵部、刑部、工部三个尚书。 谷兵部尚书张瓒毫不犹豫的说:“霍总宪以刚直著称,适合做冢宰。” 刑部尚书王廷相在两个候选人之间看了看,稍加思索后,开口道:“许司徒老成谋国,年高德劭,处世均衡,乃冢宰之选也!” 其实对王廷相个人来说,在这两人之间是中立的,许赞、霍韬和他都没什么关系。 但王廷相考虑到夏言、秦德威与霍韬的仇怨,还有刚才许赞支持自己的力度,就只能反霍韬了。 许赞松了口气,王廷相果然发言支持了自己,不然今天可能就会有一个小尴尬。 工部尚书林庭?在众目睽睽下犹豫了一会儿,才开口道:“霍总宪立身肃正,可用以秉持铨政。” 三个第一档次大佬里,两个支持霍韬,一个支持许赞。 幸亏有王廷相在,不然“七卿”里没有人支持许赞就尴尬了。 但在场的人不只是几个大佬,还有很多其他三品官员,以及科道势力。 议论了一圈,大部分人支持许赞,少部分支持霍韬。之所以出现这样现象,主要有两个原因。 第一个原因就是资历问题,霍韬只是正德九年进士,至今才二十二年,就站在了这个顶端位置上。 在场人里都有很多比霍韬还资深的,心情自然十分微妙。 而许赞是弘治九年进士,至今四十年了,绝对的老资格。 虽然霍韬更想吐槽,那夏言是正德十二年的,做官不到二十年都已经入阁了,你们怎么不去说? 第二个原因就是,霍韬出头纯粹靠大礼议站队,是所谓的议礼派功勋人物,但很不讨主流舆论喜欢。 这个时候,很多大臣已经被收拾得不敢直接怼嘉靖皇帝了,但不介意反对一下霍韬啊。 所以现在就形成了这种局面,顶端大佬里支持霍韬的多,三个尚书里两个是支持者。 但整个官员群体里,支持许赞的声音更大。 便有人道:“那就呈奏皇上圣裁!” 又有人驳斥道:“廷推本就是为了公推贤良,如果动辄劳烦皇上,还要廷推做什么?” 先前的人说:“按制,吏部天官本就该由皇上独断,只是这次皇上特旨廷推而已!” 后面的人继续驳斥:“既然皇上特旨廷推,那就按廷推规矩办!” 人人心知肚明,现在就奏请圣裁,肯定是帮了霍韬。因为霍韬这样的大礼议功勋,在天子心里更亲密。 反对现在就上奏,要求继续讨论的,肯定许赞这边的人,毕竟许赞的“群众基础”更好。 两相比较,争吵时间越长,霍韬面临的舆论压力就越大。 因为按照君子之争的“道德标准”来看,如果明知“不得人心”,就应该表示不恋权势,主动让贤。 还坚持着不肯让位的,就会又产生加倍的新负面舆情。 所以霍韬意图就是速战速决,将皇权拉进来终结争论,而许赞就想着打持久战。 双雄对峙,局面陷入了僵持! 此时突然又另一个人排众而出,昂首阔步的走进了几位大佬所在的核心圈子。 这个举动十分突兀,顿时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。众人又定睛看去,这不是今日秦家班的三号又是谁? 一号,镇场大佬王廷相,负责战略威慑; 二号,力捧对象王以旂,负责貌美如花、洁似白莲; 三号,主攻手桑乔桑御史,负责战术操作。随轻风去的大明小学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