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司匹林的作品集 - 历史小说 - 犁汉在线阅读 - 第二百五十七章:两难

第二百五十七章:两难

    古典时期的战争往往呈现这样一个规律:即准备日久,为了打一场仗准备数月,甚至几年。但等真打起来往往半日就决定了政权的兴衰亡替。

    而这半日也是最漫长的半日,无论对敌我双方的谁,都是如此。

    此时荥阳之战也不外如是,这场决定天下走势的决战也会再很短时间就分出胜负,但是就不知道谁会是那个败者了。

    光和六年九月十日,汉军京畿诸郡县豪势联军并幽州突骑军团前出到荥阳东面五里时,前方哨探直接就和泰山军的哨骑发生了哨战。

    汉军的一只十人骑队在巡弋的路上,正好撞到了要窥伺汉军行军的泰山军哨骑。见对面只有六骑,以为优势在我的汉军骑队率先发动了攻击。但谁知道,在暗处,还有一只六人骑队隐匿,然后这只汉军骑队就被泰山军围杀起来,不是一只幽州突骑赶到,被伏击的汉骑就要交代在那里。

    双方这一场小小的遭遇战以泰山军留下四具尸体而结束。但无论是汉骑还是幽州突骑都没有任何小觑泰山骑队的心思,因为他们死了六個。

    这场遭遇战的战报很快送到了汉军主帅黄琬的手里。黄琬马上依此战果写了封洋洋洒洒的捷报送给了京都的刘宏,倒不是黄琬是个好大喜功的人,而是他需要给刘宏不断的捷报,好激励国家有剿灭蛾贼的信心。

    但黄琬写捷报归写捷报,他心里却一点不敢大意,他意识到对面的泰山军竟然也选择了今日出兵,现在两军正好处在荥阳东侧的这处大平原上。

    原先黄琬的打算是主动出击抢占先手,以人数优势将泰山军围困在衍氏的壁垒里。当时东面行营下有豪强联兵一万、幽州突骑三千,河东郡县卒联军三千,兖州兵两千,荥阳剩余兵力二千,合计兵力两万,好像和对面泰山军数量差不多。但黄琬手上还有各地招募的壮勇、官寺徒,这些虽然只能用于后勤,但加起来也有两万余众。这下子,东面行营辖五万众,号称十万。

    而为了维持如此规模的人力,刘宏更是直接起了京都太仓。这些从天下膏腴之地转输而来的粟麦稻,再次沿着洛水源源不断的输往荥阳前线。

    但现在对面的泰山军也出动了,黄琬反而倒缩了。不是他怂,而是他和泰山军打过,心里到底是不敢小瞧,而且他也知道国家为了组建这东面行营付出了多大的代价,他也不敢浪战。

    所以一得知泰山军也出动了,黄琬急令各军不准再前进,全部在原地扎营筑垒,先立于不败之地。

    还不错,这黄琬到底是一流人物,原先也不过是个袖手谈心性的名士,但有过将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后,对一些兵家战事的常识倒也熟稔起来,知道不能在这个时候下令撤退。

    如果当时全军撤退,别看距离只有不到五里,但数万大军排开,人山人海,前后看不开,人心又各异,一看到前军撤退,很自然就觉得前军败了,到时候争先撤退,一场溃退下东面行营就崩了。

    说来黄琬也是苦。他第一次在兖州带兵也是,麾下都是东拼西凑之军,他勉力维持之下还是心里憔悴。而这一次做东面行营主帅,他麾下还是东平西凑,而且这一次成分更复杂,各系统兵更难治。

    他麾下可以分为三个系统、按战力高低来排,可排第一等的自然是幽州突骑,第二等的是河东、兖州兵、第三等的是京畿豪势部曲兵。

    但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,刘宏竟然并没有将宗员的幽州突骑军团划到东面行营序列下,反而还是在原先北中郎将卢植麾下。

    而这就让黄琬尴尬了,换句话说此时在荥阳最头号的战力军团只是友军,而不是本军,这一字之差可天差地别。

    但饶是如此,黄琬还是不敢多问,因为他担心这就是国家故意如此的,就是不放心将京畿内的所有兵力都给他黄琬节制。黄琬也不觉得这是国家信不过自己,这些都不过是皇帝的本能吧。

    既然对幽州突骑没有指挥权,那很多事就需要和对面商量着办,所以能为黄琬以为依靠的就是核心的兖州兵和从河东调来的郡县卒。兖州兵因为跟他日久,尤其是他收的扈将吕虔,更是有万夫不当之勇,是一只核心力量。还有河东兵,果然不愧是从天下饶胜之地出来的,就是精锐,很多郡县兵甚至自己自备甲胄战马。稍微一整训,河东兵就形成了战力。

    其实这也是黄琬得了前人之荫。河东之地一直都和北地六郡一样,都出良家子。但和北地不同的是,河东之地的经济远远比北地六郡要强得多。所以此地的河东武士更是弓马娴熟、入军时也常常自带马甲,遂成汉室核心武备之一。

    河东之地自古便是饶胜之所,昔唐人都河东,殷人都河内,周人都河南。所以这三河地区在古便是王业之所。

    河东富裕的一个原因是,境内有汾水、涑水,滋润农业。但更重要的一点是,河东有盐铁之利,河东有天下第一的铁官所,天下第一品质的两池盐,可以说占尽天下财富。而更夸张的是,这盐铁之利却是由河东地方私人所掌握,而国家只抽取盐铁税。

    正是靠着地方盐铁之富,使得河东地区有钱有人有传承。每年退役回乡的武士到了故乡就训练自己子侄、乡人,使得一代代三河骑士源源不断的传承下去。

    之前黄巾蜂起,河东已经为汉室贡献了一批优质兵员,现在国家再次召唤,这些久受训练的武家男儿再次拿起甲兵,为国出征。所以,黄琬也是得了前人之荫,正是河东地区百年间的和平安稳,才使得河东地区的武士能有足够的成长环境。当然,人力资源也是会枯竭的,随着乱世来临,谁也不知道,这些优质的河东武士们还能剩下多少。

    但很可惜,河东兵来得太少了,加上黄琬手里的兖州兵,合计不过才六千,远远不能压制麾下另一个集团,即京畿豪势部曲兵。别看后者不是多精锐,但抵不住人家多啊。

    其实一开始,刘宏是打算发河东兵一万南下的。别吃惊一个郡能凑出万兵,因为河东郡还真有,他治下有一只特殊的兵团,即坞壁兵。

    在安帝时期,因为羌人一度打到了河东,甚至沿着河东打到了河内,所以汉室在河东之内的通谷冲要设置三十三所坞壁,每壁五十兵,皆设鸣鼓。

    所以刘宏一开始是要将这部分兵一并调拨南下的。但刘宏的建议直接被朝内河东籍的公卿给阻止了,当然他们也有理由。

    他们说之前黄巾蜂起,河东地区就有蛾贼作乱。之后又有边章带着羌人寇边,再次袭扰河东。而原先布置在河东之地的三十三所坞壁,一开始设立的原因就是在京都的北面,沿着河东、河内的沿垣县、平阴、积县、泌阳、武涉一带,构建一个防御带。如果将这些兵力都抽调走了,万一羌人长驱直下,到时候西周为西戎所灭的故事,怕要重演。

    刘宏被这番话气得不行,他琢磨了一下就猜到这些人只是将这些作为理由,更关键的原因是,他们这些河东豪族不希望河东的兵力被抽调一空,到时候无论是黄巾还是羌人入河东,最先遭殃的就是他们。退出转码页面,请下载app爱读小说阅读最新章节。

    但明白了这些的刘宏又能如何呢?都已经对豪族妥协一次了,也不差这一次。所以最后到底只有三千河东兵南下。

    本来刘宏还打算让河东太守董卓也领兵南下的,但他之前已经带兵去了河北战场,遂才做罢。

    此时的董卓还是大汉的忠臣,其人出自六郡良家子,又入羽林郎,之后又为国转战在西疆,履立战功,是大汉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,有望接替凉州三明成为整个大汉武人新的标杆。

    也因为有此信任,刘宏才任董卓做了河东太守。要知道,河东作为三河之首,因为其地理位置、经济优势,其太守一职一直都是皇帝最信任的大臣来担任的。

    汉室治理地方依靠的是吏治。即所谓:”民所以安而无怨者,政平吏良也。与我共此者,其唯良二千石乎。“

    所以,董卓能任河东太守,正是这份信任的体现。但这也和董卓的好运道有关,他正好赶上了汉室提拔新一批武官作为治民官的转型期。河东地区自前汉开始,就是法家文吏的大本营,但正因为如此,为了制衡,历代河东太守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儒吏。比如,李文、史弼、孔彪、王邑,这些都是儒吏。如果不是国家动乱,地方越来越难治,刘宏需要更多有军事经验的武官为他治理地方,董卓是完全没有机会的。

    所以董卓现在的地位全是刘宏一手提拔起来的,只是不清楚,要是刘宏知道大汉就是埋葬在董卓之手的,又会是怎样一个情绪。

    再回到黄琬这里,黄琬虽有千般难,但有一个强处就是能知人善用。他根据麾下各兵的情况,做了如此布置。

    首先,是最难调动的幽州突骑,经过协商,被布置在了这片平原战场的东北部,扼守到后面敖仓一带的交通线。宗员之所以同意布置在这里,也和这里距离敖仓近,更方便补给有关。

    之后是黄琬最为依靠的兖州兵和河东兵,被布置在荥阳东侧的十几处坡岗边,这些营垒或在泽边,或在道头,总之就是要互为犄角,阻扼泰山军向西和向北的运动。

    至于剩下的人数最多的京畿豪势兵,这是黄琬最不放心的。

    这些兵一个是纪律不明,因为都是豪族部曲,平日就是颐气指使,威凌乡里,现在出到荥阳一带,和那些幽州外兵一样,鱼肉乡里。

    二个是,这些兵还威令不行。因为是豪族私兵,尤其是各家家主都是朝内大佬,这些人就也自以为是人物,并不将黄琬这个主帅放在眼里,平日整操点卯,这些豪族部曲将多是不来不应。

    正是基于这些因素,黄琬担心真和泰山军打起来,这些豪族部曲会观望迁延,到时候数十个营头,几十种想法,一有事就你看我看,只想别人出头,自己捡便宜。

    这些兵马如何能用在刀刃上?经历过封丘大败的他,再不想将成败放在这些乌合身上。

    所以,黄琬就将这万余豪族部曲布置在了兖州兵和河东兵的阵线后方。他的想法是,由自己这个主帅亲自居前,让自己的嫡系顶到他们前头,以身作则激发这些豪势的天良,为国用事。

    至于有没有效果,黄琬也不是太有信心,但这已经是不是办法的办法了。他要是敢将这万余豪族部曲布置在前线,这些豪族部曲指不定会想,是不是他黄琬要排除异己,用他们豪族的鲜血,染他黄琬的绶带。到时候,他黄琬真怕这些豪族部曲给他来个“营啸”。

    就这样,黄琬在千难万难中努力做事,对面的张冲也不太好受。

    九月十日出营没多久的张冲在得知对面汉军停驻并深挖沟壑,建造营垒后,也决定停军,在距离汉军营垒五里外的地方扎营了。

    其实张冲带领泰山军主动出击也是让众人颇为不解的。因为按照最近这些天获得的情报,对面汉军的兵力大概在五万左右,而己方只有不到三万。

    按照一般的军事常识,如泰山军之种主动出击,甚至要攻坚的情况来说,要想对敌构成纵深较大的包围圈,必须在兵力上具有优势。

    但现在呢?泰山军既处于人数的劣势,又在荥阳城内无内应,还已经失去奔袭的战机,已经从一定程度上是非常冒进的决策了。

    但这些张冲都明白,他更知道合理的战术应该是先坚守衍氏壁垒,然后等汉兵久攻不下,士气堕落时,再寻机出砦决战。

    本来张冲就是做此打算的,但前两日陆续从南面和北面收到的两封军报,打乱了一切的计划,更让张冲不得不冒着巨大的风险率军与对面汉军主力决战。

    而这两封信又到底说了什么?请叫我陈总长的犁汉